阮慶岳專欄 : 天際線與惠特曼 現代城市發展片段表徵
現代城市在工業革命後正式興起,並迅速蔚為所謂「現代性」的指標地位。而且仔細看,這股由歐陸、美國、日本,逐步蔓延向其它第三世界的城市潮,又似乎以著 綺麗多變的建築天際線,作為相互較勁的檢驗尺。
大抵而言,人類的傳統聚落與城鎮,並不會蓄意標榜單一建築的突出個性,而把這樣可作為地標 性建築的位置,保留給代表權力的政治建築(宮殿、官府等)與宗教建築(廟宇、寶塔與教堂等),彼此間階級分明、難以相互僭越。也因此,傳統的城市裡,只能 見到零星起落的地標性權力建築,而無蔓延連續、高低起落的所謂城市天際線。
到了啟蒙運動所引發的雙元革命後(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城 市與建築間的權力關係,才有了真正巨大的改變。首先,工業革命促成全球化商業(以及以資本為據的新權力)的興盛與發展,並藉由城鄉關係的逆轉與大量人口的 移居,以及同步發展的民權運動,將政治與宗教建築的過往地標位置,做了徹底的挑戰與顛覆。
巴黎鐵塔 標記工業科技威名
譬 如1889年於巴黎的世界博覽會,所特別建造的艾菲爾鐵塔,就是典型的例證。這座高300餘公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以工業科技與理性的威名,成為眾人 仰望巴黎天空的新地標。不但宣告也說明商業/資本(世界博覽會的象徵意義)的即將興起與不可檔,也暗示著政治/宗教的雙元權力,過往獨霸地位的某種終結。
然 而,真正的現代城市天際線的完整展現,應該是二十世紀的紐約曼哈頓了,這也是最徹底將資本權力以城市作為符碼,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典範。其中,分別於 1930及1931年落成的克萊斯勒大廈與帝國大廈,正式將世界最高地標的建築,由歐陸轉移到了美國,宣告著世界權力版圖的重新定位。自此,超高建築所連 結城市天際線的壯闊與否,幾乎就是權力有無的明證與暗諭,也成了爾後全球競逐最高建築時的隱性召喚與獎賞。
若是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間,是世界權力由歐陸向美國移動的轉捩點,那麼二十一世紀初,東亞政經勢力的崛起與啟始,可能是預告著另一次權力版圖的再移動與分割吧!
東 亞崛起 高樓拔地而起
因為,若從城市天際線究竟輝煌與否的角度,來作為權力移動檢驗點的話,東京、香港與上海這三個東亞商業都 市,應可算是全世界過往二十年來最奪目的表演者了。然而,相對於香港/中環與上海/浦東建築群的視覺璀璨程度,東京則似乎有些若顯若隱、難於單一與完整作 捕捉;這固然說明著日本政經地位的某種起落不定,但更與世人此刻對城市天際線的想像,多半依舊以隔水相望的曼哈頓天際線為依據有關係。
是 的,矗立於二十世紀的曼哈頓天際線,就是現代城市在膜拜與模仿的那個神祇!這是一種以商業/資本的高密度堆集、以理性與效率為尚、以優勝劣敗作生存準則, 更是以競爭為動機/城市進化論的巨大實驗場。
同時,這也是城市用來炫示資本高度集中的表徵,是局部現象的自我彰顯與宣示,有如節慶、煙花 與冰山一角,並非城市真正的全貌。
東京相對於香港與上海,有著似乎更為多元、多中心(非單一中心)的個性,沒有極為明確的所謂城中心 (downtown)。因之,也沒有那麼類同香港與上海意圖以曼哈頓為本的模仿性格,再加以又缺乏可以隔水相望的眺看角度與距離,自然難以賦予其在天際線 視覺上的完整性與戲劇感(也因此,東京無法讓人明確地去描繪出具體的天際線)。
所以,我們或可列出塑造城市天際線的必要關鍵句:商業/資 本的高度集中、單一/密集城市中心的彰顯與營造、可眺看/展現城市天際線的角度與距離。
信義計畫區 畫虎未成
若 依此再看北京與台北,似乎也比較清朗些了。二者雖然大不同,但相對於香港與上海,北京與台北的商業/資本集中度似乎相對仍不足,也沒有如中環及浦東般的單 一中心的成功塑造(台北有畫虎仍未成的信義計畫區),同時又缺乏可用來眺看天際線美景的浦西與九龍,自然無從作出動人表演。
過去百餘年, 城市天際線固然成功地作為城市競爭的某種表徵,然而其意義與價值,大約也到了可以再省視的時候了。艾菲爾鐵塔的現身,標舉出科技理性掛帥的商業資本,將以 新權力的姿態橫掃全球,而曼哈頓連綿奪目的城市天際線,則暗示著現代城市的某種新烏托邦與救贖可能。
只是,這樣新權力的現身與烏托邦預 言,主要建構在對工業革命/理性科技價值的回應,也隱約依循「進化論」的物競天擇思維而行,其核心思考裡,有著嚴重對「人」的忽視與踐踏。也就是說,商業 資本與理性科技,固然促成了經濟的高度發展,卻也不覺地逐步將人「物化」,剝奪了「人所以為人」的基本尊嚴;而競相高聳入雲霄的城市,不斷著力在城市外顯 的華麗與炫目,讓居住其間的「人」,只能感覺得個體因之地被渺小與忽略化,也同時拉大了「人」與建築/城市間的親密連結。
與其無止盡地對 城市的天際線作歌頌,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現代城市裡的「人際線」與「地際線」,是否有存在的可能與意義吧!這是思考城市「人與人」及「人與土地」,如何 能以非視覺性(隱性)線條作連結的反思,也是對於所謂現代性表徵的雙元革命,另一核心「法國大革命」中,關於天賦人權與人本價值的認真再思索(譬如人與人 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打造天際線 回歸人本質
北京與台北,雖然還不具有如浦東及中環般的引人建 築天際線,或許也焉知非福。因為城市若不被假象的權力彰顯與炫耀目的過度掌控,以人作為本體思考的人文價值,就更有機會滋生發展,而這其實也可能是北京與 台北,目前相對於其他鄰近城市,依舊更具有優勢的價值所在。
艾菲爾鐵塔落成後3年,美國詩人惠特曼離世。他親眼目睹了現代城市在十九世紀 的巨大轉變,雖然心中有著疑慮與憂心,惠特曼依舊以著他激揚的聲音與寬大包容的愛,擁抱著不明的未來。譬如他寫著:你敢麼,現在,啊─靈魂/隨我走向未知 的領域,/那兒無有踏足之地,無有遵循的軌跡?/ 那兒沒有地圖,沒有嚮導,/沒有聲響,也沒有人類之手的接觸,/沒有青春的容顏,沒有嘴唇,沒有眼睛,在那地方。
現代城市的路途依舊漫 漫,天際線只是其中片段的表徵。因此,不管愛之恨之,或都當如惠特曼般,以寬闊的胸襟與愛,熱烈投身並繼續寄予祝福吧!
>>相關討論
::[阮慶岳專欄]天際線與惠特曼 現代城市發展片段表徵::
:中國大陸掀起興建摩天高樓熱 台北101靠邊站::
大抵而言,人類的傳統聚落與城鎮,並不會蓄意標榜單一建築的突出個性,而把這樣可作為地標 性建築的位置,保留給代表權力的政治建築(宮殿、官府等)與宗教建築(廟宇、寶塔與教堂等),彼此間階級分明、難以相互僭越。也因此,傳統的城市裡,只能 見到零星起落的地標性權力建築,而無蔓延連續、高低起落的所謂城市天際線。
到了啟蒙運動所引發的雙元革命後(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城 市與建築間的權力關係,才有了真正巨大的改變。首先,工業革命促成全球化商業(以及以資本為據的新權力)的興盛與發展,並藉由城鄉關係的逆轉與大量人口的 移居,以及同步發展的民權運動,將政治與宗教建築的過往地標位置,做了徹底的挑戰與顛覆。
巴黎鐵塔 標記工業科技威名
譬 如1889年於巴黎的世界博覽會,所特別建造的艾菲爾鐵塔,就是典型的例證。這座高300餘公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以工業科技與理性的威名,成為眾人 仰望巴黎天空的新地標。不但宣告也說明商業/資本(世界博覽會的象徵意義)的即將興起與不可檔,也暗示著政治/宗教的雙元權力,過往獨霸地位的某種終結。
然 而,真正的現代城市天際線的完整展現,應該是二十世紀的紐約曼哈頓了,這也是最徹底將資本權力以城市作為符碼,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典範。其中,分別於 1930及1931年落成的克萊斯勒大廈與帝國大廈,正式將世界最高地標的建築,由歐陸轉移到了美國,宣告著世界權力版圖的重新定位。自此,超高建築所連 結城市天際線的壯闊與否,幾乎就是權力有無的明證與暗諭,也成了爾後全球競逐最高建築時的隱性召喚與獎賞。
若是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間,是世界權力由歐陸向美國移動的轉捩點,那麼二十一世紀初,東亞政經勢力的崛起與啟始,可能是預告著另一次權力版圖的再移動與分割吧!
東 亞崛起 高樓拔地而起
因為,若從城市天際線究竟輝煌與否的角度,來作為權力移動檢驗點的話,東京、香港與上海這三個東亞商業都 市,應可算是全世界過往二十年來最奪目的表演者了。然而,相對於香港/中環與上海/浦東建築群的視覺璀璨程度,東京則似乎有些若顯若隱、難於單一與完整作 捕捉;這固然說明著日本政經地位的某種起落不定,但更與世人此刻對城市天際線的想像,多半依舊以隔水相望的曼哈頓天際線為依據有關係。
是 的,矗立於二十世紀的曼哈頓天際線,就是現代城市在膜拜與模仿的那個神祇!這是一種以商業/資本的高密度堆集、以理性與效率為尚、以優勝劣敗作生存準則, 更是以競爭為動機/城市進化論的巨大實驗場。
同時,這也是城市用來炫示資本高度集中的表徵,是局部現象的自我彰顯與宣示,有如節慶、煙花 與冰山一角,並非城市真正的全貌。
東京相對於香港與上海,有著似乎更為多元、多中心(非單一中心)的個性,沒有極為明確的所謂城中心 (downtown)。因之,也沒有那麼類同香港與上海意圖以曼哈頓為本的模仿性格,再加以又缺乏可以隔水相望的眺看角度與距離,自然難以賦予其在天際線 視覺上的完整性與戲劇感(也因此,東京無法讓人明確地去描繪出具體的天際線)。
所以,我們或可列出塑造城市天際線的必要關鍵句:商業/資 本的高度集中、單一/密集城市中心的彰顯與營造、可眺看/展現城市天際線的角度與距離。
信義計畫區 畫虎未成
若 依此再看北京與台北,似乎也比較清朗些了。二者雖然大不同,但相對於香港與上海,北京與台北的商業/資本集中度似乎相對仍不足,也沒有如中環及浦東般的單 一中心的成功塑造(台北有畫虎仍未成的信義計畫區),同時又缺乏可用來眺看天際線美景的浦西與九龍,自然無從作出動人表演。
過去百餘年, 城市天際線固然成功地作為城市競爭的某種表徵,然而其意義與價值,大約也到了可以再省視的時候了。艾菲爾鐵塔的現身,標舉出科技理性掛帥的商業資本,將以 新權力的姿態橫掃全球,而曼哈頓連綿奪目的城市天際線,則暗示著現代城市的某種新烏托邦與救贖可能。
只是,這樣新權力的現身與烏托邦預 言,主要建構在對工業革命/理性科技價值的回應,也隱約依循「進化論」的物競天擇思維而行,其核心思考裡,有著嚴重對「人」的忽視與踐踏。也就是說,商業 資本與理性科技,固然促成了經濟的高度發展,卻也不覺地逐步將人「物化」,剝奪了「人所以為人」的基本尊嚴;而競相高聳入雲霄的城市,不斷著力在城市外顯 的華麗與炫目,讓居住其間的「人」,只能感覺得個體因之地被渺小與忽略化,也同時拉大了「人」與建築/城市間的親密連結。
與其無止盡地對 城市的天際線作歌頌,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現代城市裡的「人際線」與「地際線」,是否有存在的可能與意義吧!這是思考城市「人與人」及「人與土地」,如何 能以非視覺性(隱性)線條作連結的反思,也是對於所謂現代性表徵的雙元革命,另一核心「法國大革命」中,關於天賦人權與人本價值的認真再思索(譬如人與人 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打造天際線 回歸人本質
北京與台北,雖然還不具有如浦東及中環般的引人建 築天際線,或許也焉知非福。因為城市若不被假象的權力彰顯與炫耀目的過度掌控,以人作為本體思考的人文價值,就更有機會滋生發展,而這其實也可能是北京與 台北,目前相對於其他鄰近城市,依舊更具有優勢的價值所在。
艾菲爾鐵塔落成後3年,美國詩人惠特曼離世。他親眼目睹了現代城市在十九世紀 的巨大轉變,雖然心中有著疑慮與憂心,惠特曼依舊以著他激揚的聲音與寬大包容的愛,擁抱著不明的未來。譬如他寫著:你敢麼,現在,啊─靈魂/隨我走向未知 的領域,/那兒無有踏足之地,無有遵循的軌跡?/ 那兒沒有地圖,沒有嚮導,/沒有聲響,也沒有人類之手的接觸,/沒有青春的容顏,沒有嘴唇,沒有眼睛,在那地方。
現代城市的路途依舊漫 漫,天際線只是其中片段的表徵。因此,不管愛之恨之,或都當如惠特曼般,以寬闊的胸襟與愛,熱烈投身並繼續寄予祝福吧!
>>相關討論
::[阮慶岳專欄]天際線與惠特曼 現代城市發展片段表徵::
:中國大陸掀起興建摩天高樓熱 台北101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