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建築師:胡伊布·霍斯特 Huib Hoste
胡伊布·霍斯特(Huib Hoste,1881-1957)
生平與背景
比利時建築師、設計師與都市規劃師,被視為比利時現代建築的先驅。1881年出生於布魯日的法語天主教傳統家庭,畢業於根特大學,早年在恩師Charles De Wulf事務所及Louis Cloquet麾下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在布魯日以哥德復興式為主題完成約三十個項目,但1911年起受荷蘭建築師亨德里克·柏拉吉(Hendrik Petrus Berlage)影響,風格逐漸轉向現代化。
荷蘭時期與風格轉折
戰時旅居中立國荷蘭,深入接觸荷蘭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派(De Stijl)與阿姆斯特丹學派,結識Robert van ’t Hoff、Jan Wils、Jacobus Oud、Michel De Klerk、Theo van Doesburg與Piet Mondrian。1918年,他在《風格》雜誌發表〈現代建築的使命〉一文,主張使用鋼鐵與鋼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儘管與風格派理念保持關注,他與Van Doesburg的關係因評論分歧而疏遠。
戰後復興與代表作品
戰後回到比利時,投入重建工作,1920年代中期是其職業高峰。主要作品包括:
• Zonnebeke聖母教堂(1922,與Jules Fonteyne合作)
• 沃盧韋-聖朗貝爾(Woluwe-Saint-Lambert)Kapelleveld花園城市(1923)
• 澤爾扎特(Zelzate)「小俄羅斯」住宅區(1921–1923)
• 北海飯店(Nordzee Hotel,1922–1924)
• 克諾克(Knokke)De Beir住宅(1924,與Victor Servranckx合作)——其首件真正的現代主義建築
• 布魯日Billiet住宅(1927)
• 布魯塞爾Gombert住宅(1933–1934)
他推動建築標準化與混凝土創新,甚至嘗試使用粉煤灰取代部分波特蘭水泥。1925年,他與Servranckx合作的「辦公-吸菸室」在巴黎國際裝飾藝術博覽會獲金獎。
挫折與後期活動
1926年布魯日一所施工中的學校因地基混凝土不良倒塌,造成五人死亡,此事件嚴重打擊他的聲譽,使他失去布魯塞爾La Cambre建築系教授職位,並離開布魯日轉至安特衛普。1928年加入國際現代建築大會(CIAM),1929年加入巴黎的「圓與方」(Cercle et Carré)抽象藝術團體。1933年與柯比意及Renaat Braem合作,參與安特衛普Linkeroever規劃討論。
晚年與出版
二戰後持續以文章與書籍探討建築議題,1953至1956年間與藝術評論家K.N. Elno出版《Ruimte》雜誌,專注於建築、都市規劃與設計。1957年在比利時辭世。
楊恩達觀察
胡伊布·霍斯特的職涯像是比利時現代建築的縮影——從哥德復興式的保守起點,到受柏拉吉與風格派啟發的轉型,再到推動標準化、社會住宅與城市規劃。他既是理論倡導者,也是實作推進者,儘管因意外工程事件而受挫,仍保持跨國視野與國際連結。他的作品尤其在1920年代展現清晰的現代主義語彙,並透過Kapelleveld與「小俄羅斯」等花園城市實驗,將建築與社會改革連結起來,這種結合理想與實踐的精神,是他留給比利時與歐洲建築史的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