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裔美國建築師:凱文·羅奇 Kevin Roche
凱文·羅奇(Kevin Roche,1922年6月14日-2019年3月1日)
簡介
凱文·羅奇是愛爾蘭裔美國建築師,1982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被譽為第三代現代主義建築師中最「理性與系統化」的一位。羅奇與約翰·丁克盧(John Dinkeloo)合作,創立KRJDA事務所,五十餘年來打造逾兩百項作品,包括企業總部、博物館、研究機構、大學校園與文教中心。他以現代主義筆調細膩地融入綠地、社區與人文環境,作品遍及美國、歐洲與亞洲,對後世具深遠影響。
早年與教育
羅奇出生於內戰時期的愛爾蘭都柏林,父親艾蒙(Eamon)因革命活動兩度入獄,童年多在柯克郡米切爾鎮牧羊與協助奶酪合作社中度過。少年時期:
-
Rockwell College(1930年代末):接受英式寄宿教育,啟發對古典建築的興趣
-
**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建築系(1940–45):首幅作品為豬舍圍欄設計
-
1946年赴英國倫敦,在**麥克斯威爾·弗萊(Maxwell Fry)**事務所實習
-
1948年獲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青睞,赴美伊利諾理工學院(IIT)深造
薩里寧事務所時期
1949年,羅奇遠赴美國紐約,曾於聯合國規劃辦公室短暫任職,後在**埃羅·薩里寧(Eero Saarinen)**事務所擔任首席設計副手:
-
機場航站、哥倫比亞廣場等多項代表作的核心團隊成員
-
1954年迎接約翰·丁克盧加入,奠定合作基礎
-
薩里寧逝世後(1961),羅奇與丁克盧攜手完成系列未竟項目,如聖路易斯拱門、肯尼迪航站、德州大學噴泉湖等
KRJDA時期與代表作
1966年,羅奇與丁克盧共同創立「Kevin Roche John Dinkeloo & Associates」,承接自薩里寧的優良傳統,並迅速贏得國際聲望:
-
奧克蘭加州博物館(1966)
-
三層錯落平台與屋頂公園,將博物館空間與城市綠地無縫結合
-
-
福特基金會總部(1968,紐約)
-
全球首座大規模室內中庭,融入熱帶雨林式植栽,開創「企業綠洲」先河
-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改造(1967起,紐約)
-
規劃總體藍圖,並後續設計阿美利加與伊斯蘭藝術廳
-
-
通用食品總部、康明斯企業全球總部、洛杉磯博覽中心等企業與展演專案
-
1982年拿下普利茲克獎,正式躋身建築界巔峰;後續足跡遍及巴黎、馬德里、東京、杜拜等地
設計理念與影響
羅奇以「建築即環境」為座右銘,重視:
-
系統化思維:由總體規劃到細部設計,皆以科學邏輯貫穿
-
人文關懷:引入中庭與垂直綠洲,重塑都市微氣候與社交場域
-
彈性配置:模組化結構與可重組平面,適應企業與博物館的多變需求
-
光與材質:強調自然採光與素材質感對比,提升使用者感受
他的作品開創了企業建築的新章,也對博物館、校園與公共設施設計注入「環境與人文兼顧」的理念,影響美國乃至全球建築實踐。
獎項與展覽
-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1982年
-
美國建築師學會(AIA)金獎,1993年
-
美國藝術與文學院(AAAL)金質獎章,1990年
-
法國建築學院(Académie d’Architecture)大金牌
-
多次個展:耶魯建築館、紐約現代美術館、都柏林建築協會等
凱文·羅奇以理性而溫暖的現代主義,留下一座座「建築即人文環境」的經典樣本,成為後世學習與實踐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