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城市規劃理論家與設計師:梅爾文·韋伯 Melvin Webber
梅爾文·韋伯(Melvin Webber,1920–2006)
美國城市規劃理論家與設計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譽都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IURD)教授。其跨時代思想影響了全球交通、區域開發與都市規劃理論。
生平與經歷
-
出生/逝世:1920 年5 月6 日(康乃狄克州哈特福) – 2006 年11 月25 日(柏克萊)
-
學術職涯:1950 年代加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1970 年起擔任IURD所長;直至退休前後都活躍於國際規劃界。
核心理論與貢獻
-
「非地點都市領域」(1964)
-
提出 community without propinquity 概念:城市不再是同心圓式聚落,而是由社會網絡與經濟連結所界定的「無場域都市」― 居民可跨越地理界限,以通訊與交通串連各地社群。
-
-
「寬容式規劃」(1974)
-
主張城市規劃者應 enable (賦能),而非設計家或控制者,並以工程思維解決交通、基載與土地使用問題,反對將建築/土木設計模式直接套用於都市規劃。
-
-
「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s)
-
與Horst Rittel合著,揭示「無解」且彼此糾結的城市課題,強調單靠科學理性無法應對複雜政治、社會與技術交互作用的挑戰。
-
實踐案例
-
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BART) 規劃參與者:早期致力於區域軌道交通構想,後期亦反思過度「汽車化」後的都市發展問題。
-
英國密爾頓凱恩斯新城(1967 年規劃):採用網格化的「退位式」(devolved)道路系統與嶄新都市結構,迄今仍為分散式城鎮設計典範;該城規劃總監 Derek Walker 稱他「新城之父」。
梅爾文·韋伯以前瞻網絡思維重塑了「城市」的定義,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連結 高於傳統「相鄰性」。他的理念在當前智慧交通、共享經濟與跨域城市治理中依然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