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建築師:保羅·赫德奎斯特 Paul Hedqvist
保羅·赫德奎斯特(Paul Hedqvist,1895年7月21日-1977年6月23日)
簡介
保羅·赫德奎斯特(Paul Hedqvist)是瑞典功能主義與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人物之一,以1930年代大量國家委託案聞名,涵蓋住宅開發、橋樑、學校、機場與城市規劃。戰後,他的事務所轉向設計高層辦公大樓與大型體育場,成為瑞典戰後都市天際線的塑造者之一。他曾擔任斯德哥爾摩市建築師(City Architect of Stockholm),並於1938年至1948年間擔任瑞典皇家藝術學院建築教授。其設計語彙以理性主義與功能主義為基調,細節中偏好方形比例的立面與窗戶配置,偶爾加入如聖埃里克中學(St. Erik’s Gymnasium)圓柱形玻璃樓梯般的現代主義亮點。
早年與教育
赫德奎斯特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於1924年自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後,先在瑞典國家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拉格納·厄斯特貝里(Ragnar Östberg)事務所工作,1924年與大衛·達爾(David Dahl)成立自己的事務所。1930年,他參與由格雷戈爾·保爾松(Gregor Paulsson)策劃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博覽會住房展(Stockholm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正式進入功能主義設計的舞台。雖未加入同儕倡議的《接受!》(Accept!)運動,但憑藉務實與高效的設計風格,在1930年代取得大量國家級基礎建設與公共建築委託。
建築生涯與主要作品
1930年代是赫德奎斯特事業的高峰期,他主導了多項重大工程,包括:
-
奧爾斯滕斯加坦排屋(Ålstensgatan Terraced Housing,1932):位於布羅瑪(Bromma),以現代化模數化住宅規劃著稱。
-
烏格勒維肯水庫(Uggleviksreservoaren,1935):採現澆混凝土結構,位於斯德哥爾摩北部森林中,兼具功能與雕塑感。
-
韋斯特布倫橋(Västerbron)與特拉內貝里橋(Tranebergsbron),1935:兩座跨越水道的大型鋼拱橋,改善城市交通。
-
斯德哥爾摩-布羅瑪機場(Stockholm-Bromma Airport,1936):負責主航廈及相關設施設計,為當時瑞典最先進的航空基礎建設。
-
聖埃里克中學(St. Erik’s Gymnasium,1939):以醒目的玻璃圓柱樓梯成為斯德哥爾摩現代主義的標誌。
戰後,他將設計領域擴展至高層與大型公共建築,包括:
-
霍韋特體育館(Hovet,1955):原名約翰內斯霍夫冰上體育館,採纜索支撐屋頂結構。
-
科庫姆斯大樓(Kockums Building,約1955):位於馬爾默的辦公建築。
-
稅務大樓(Skatteskrapan,1959):高層辦公大樓,現改為學生公寓。
-
《每日新聞報》大樓(Dagens Nyheter Building,1964):27層高,曾為瑞典最高建築(1964–2003)。
-
烏普薩拉大學生物醫學中心(Biomedical Centre,約1968):戰後學術研究設施代表作。
設計理念與教育影響
赫德奎斯特的功能主義作品重視比例精確、結構清晰與施工效率,立面設計多採方形模數,整體造型嚴謹簡潔。他在擔任教授與市建築師期間,推動瑞典公共建築的現代化,並以實務經驗影響年輕建築師。雖然不以激進造型著稱,但在細節處常見精緻而低調的現代主義語彙。
榮譽與晚年
1954年,他因建築成就獲頒瑞典尤金王子建築獎章(Prince Eugen Medal for Architecture)。晚年持續參與大型公共與商業項目,直至1977年在斯德哥爾摩辭世,享年81歲。
評價與觀察
楊恩達指出,保羅·赫德奎斯特代表了瑞典現代建築中「務實功能主義」的典型,他既能在公共工程中保持高標準的技術與設計品質,又在局部細節上展現現代主義的精緻巧思。雖缺乏部分同代建築師的實驗性,但他的橋樑、機場與高層建築,至今仍是瑞典都市景觀與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見證了1930至1960年代瑞典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