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建築師:保羅·門德斯·達羅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保羅·門德斯·達羅查(Paulo Mendes da Rocha,1928年10月25日-2021年5月23日)
簡介
保羅·門德斯·達羅查是20世紀與21世紀初巴西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被譽為巴西粗獷主義(Brazilian Brutalism)的代表人物。他幾乎一生都在巴西工作,透過大量混凝土結構的文化建築、公共空間與體育設施,深刻改變並活化了聖保羅的都市風貌。他是「保利斯塔學派」(Paulista School)的重要成員,思想深受若昂·巴蒂斯塔·維拉諾瓦·阿蒂加斯(João Batista Vilanova Artigas)影響,主張建築必須與城市脈絡和公共生活緊密結合。其代表作包括巴西雕塑博物館(MUBE)、聖保羅市政廣場(Praça do Patriarca)、聖彼得小教堂(Saint Peter Chapel)與SESC 24 de Maio等。生前榮獲普利茲克獎(2006)、密斯·凡德羅獎(2000)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2016)。
早年與教育
達羅查出生於巴西埃斯皮里圖桑圖州維多利亞,青年時期遷居聖保羅。1954年自馬更些長老會大學(Mackenzie Presbyterian University)建築學院畢業。他的職業啟蒙來自於保利斯塔學派的核心人物阿蒂加斯,這段師承經驗不僅塑造了他對結構與空間的理解,也奠定了他對建築與社會責任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職業生涯與主要作品
達羅查於1957年便以聖保羅保利斯塔運動俱樂部體育館(Gymnasium in the Paulistano Athletics Club)成名,同年設計的保利斯塔扶手椅(Paulistano Armchair)後來在2004年被重新發行,成為經典設計。1960至70年代,他承接多項大型專案,如1969年大阪世博會巴西館(Brazil's Pavilion at Expo '70)、1973年戈亞尼亞的塞哈杜拉達體育場(Serra Dourada Stadium),展現結構大膽、空間開放的粗獷主義特色。
進入1980年代後,他的創作觸角延伸至文化與宗教空間,1987年的聖彼得小教堂以簡潔的混凝土幾何造型營造靜謐氛圍;1988年的巴西雕塑博物館(MUBE)則巧妙結合開放式廣場與半地下展廳,形成城市與藝術的交融。1990年代,他主持聖保羅市中心更新計畫,完成了市政廣場與茶橋高架(Viaduct do Chá)的改造,並翻新了聖保羅州立美術館(Pinacoteca do Estado),將其轉化為充滿光線與公共活動的文化場域。
晚年作品與國際影響
進入21世紀後,達羅查持續活躍於大型文化專案。2002年完成的市政廣場二期工程延續其城市再生理念;2015年在葡萄牙里斯本落成的國家馬車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os Coches)標誌著他少數的海外作品;2017年的SESC 24 de Maio則被譽為將社會福利與建築創新結合的典範。這些作品不僅在形式上延續了他對混凝土與結構的探索,也深化了建築作為公共資產的社會意義。
教學與理念
達羅查自1960年代起在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FAU-USP)任教,直至1998年退休。他倡導的教育強調建築的公共性、結構誠實性與對在地氣候與城市條件的適應性,對數代巴西建築師產生持久影響。
榮譽與逝世
達羅查的成就獲得國際高度肯定,2000年獲密斯·凡德羅獎,2006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2016年再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他於2021年5月23日在聖保羅辭世,享年92歲,留下大量改變城市面貌並啟發後輩的作品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