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 Richard Rogers
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33 – 2021)
英國—義大利建築師,高技術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代表人物,創辦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2022年更名為 RSHP)。
早年與教育
-
1933年生於佛羅倫斯,父親威廉(William Nino Rogers)家族為猶太裔建築師世家。
-
1938年全家移居英國,羅傑斯畢業於萊德黑德聖約翰學校(St John’s School),早期因閱讀障礙曾飽受挫敗。
-
1954–59年於倫敦建築協會學校(AA)研讀建築,1962年以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耶魯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並結識同窗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職業生涯
-
1963年與福斯特、蘇·布魯姆威爾(Su Brumwell)等組「Team 4」;1967年團隊解散後自立門戶。
-
1971年與義大利建築師藍佐·皮亞諾(Renzo Piano)合組團隊,擊敗強敵贏得巴黎龐畢度中心(Pompidou Centre)競圖,躍居國際舞台。
-
1977年創立「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2007年更名為「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2022年簡稱 RSHP,全球設有倫敦、上海、雪梨辦公室。
代表作品
-
龐畢度中心(Paris, 1971–77):管線外露、機械美學的典範。
-
勞合社大樓(Lloyd’s Building, London, 1978–84):「建築機器」概念,將服務核心外置。
-
千禧圓頂(Millennium Dome, London, 1996–99):大型展館與結構創新並駕。
-
威爾士議會大樓(Senedd)(Cardiff, 1999–2005):可持續設計與城市地標。
-
歐洲人權法院(Strasbourg, 1995):法庭建築的新典範。
-
希思羅機場5號航廈(Heathrow T5, London, 1989–2008):極致旅客體驗。
-
三號世貿大樓(3 WTC, New York, 2006–2018):世貿重建標誌。
城市與可持續觀點
-
1986年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London As It Could Be」展,提出城市更新構想。
-
1995年擔綱BBC「里斯講座」Reith Lectures,主題〈可持續城市〉,著作《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
-
1998年英國政府邀請其成立「城市任務小組」(Urban Task Force),發表《邁向城市復興》(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
-
曾任倫敦、巴塞隆納市長建築與都市顧問。
爭議與結局
-
2006年短暫支持「巴勒斯坦正義建築師規劃師聯盟」(APJP),後因紐約項目壓力公開撇清。
-
2021年12月18日於倫敦辭世,享壽88歲。
獲獎與榮譽
-
1985 RIBA皇家金質獎章(Royal Gold Medal)
-
1991 英國爵士封號(Sir)
-
1996 終身貴族(Baron Rogers of Riverside)
-
2006、2009 RIBA司特靈獎(Stirling Prize)雙冠
-
2007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
-
2008 英國榮譽勳章(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
-
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Légion d’honneur, 1986;Arts et Lettres, 1995)
-
威爾士建築金牌(Minerva Medal, 2006)
理查·羅傑斯不僅塑造了一系列高科技建築地標,更透過城市論述與可持續規劃,影響了當代城市發展與建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