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設計展暖身「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6位建築師展現竹構造作品
早期嘉義地區竹林覆蓋率為全國之冠,農委會林務局與臺灣竹會攜手,由陳冠帆擔任策展人,邀請六位建築師共同創作竹構造作品,舉辦「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以竹構工法呈現林業鐵路的歷史氛圍。
不讓越南專美於前,林務局111年起將推10年期「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並攜手台灣竹會即日起在嘉義製材所與竹崎車站展出6件竹構創作,催生4年後竹房子上市,讓住更多元。
農委會林務局繼2017年宣布當年為國產材元年,並訂定2027年國產材自給率要達5%;接下來要用10年時間,為重振國產竹產業打地基。
即日起展出的「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正為國產竹導入建築揭開序幕,6件巨型竹構創作將展出3年以上;這次是首屆,明年會持續舉辦。策展人暨結構技師陳冠帆強調,推動國產竹融入建材使用,才能為國產竹打造產業經濟規模。
陳冠帆策展,與王銘顯、彭文苑、方新樵、王喆、葉育鑫、陳鈺雯等建築師合作
即日起展出的「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正為國產竹導入建築揭開序幕,6件巨型竹構創作將展出3年以上;這次是首屆,明年會持續舉辦。策展人暨結構技師陳冠帆強調,推動國產竹融入建材使用,才能為國產竹打造產業經濟規模。
嘉義市黃敏惠市長10月22日前往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欣賞竹構築作品模型。現場由策展人及6位知名建築師親自導覽,黃敏惠市長深受感動,認為這不僅是為台灣設計展暖身,也是訴說嘉義市產業故事,更是省思未來如何面對環境永續發展。
黃敏惠市長表示,聽見王銘顯建築師、彭文苑建築師、方新樵建築師、王喆建築師、葉育鑫建築師,以及陳鈺雯建築師等人,為竹構築作品進行導覽說明、分享設計理念,深深感受到每位建築師的巧思與用心。本次策展人陳冠帆結構技師,也是執行文化局嘉義舊監宿舍群內的實驗木場規劃設計結構技師,在此感謝陳結構技師精心策劃。
這次展出的6件巨型作品,特地邀請知名建築師、設計師親自進行竹構創作。其中竹崎車站展出的2件為建築師彭文苑的「共生」及建築師王銘顯的「竹軒.天井」。
百年前引進當時最先進機具,並能自行發電能源自給自足的嘉義製材所,園區展出另4件作品,包含設計師陳鈺雯的「拾光隧道」、建築師王喆的「翩翩」、建築師方新樵的「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及建築師葉育鑫的「竹粼」。
在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沿線場域展現竹構築魅力
此次展出竹構築作品是在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沿線場域,利用林業鐵路的歷史氛圍與地景,經由建築師的巧思,結合千變萬化設計工法將竹材的特性淋漓盡致地發揮,不但帶給人們舒適的空間體驗,更能結合自然地景,營造出與大自然融合的各種樣貌。例如陳鈺雯建築師團隊的作品:拾光隧道,便是利用竹材彎曲的特性共同交織出穩定的結構,並創造出鐵軌般的光影,搭配溫室農膜營造隧道般的意象,而使民眾能懷想起過去的繁榮;王喆建築師團隊的作品:翩翩,便是使用使用三種尺度的竹構片狀單元,試圖建構出蝴蝶翩翩飛舞之意象,除了表達竹構造的運用及樣貌可能性,並使阿里山獨特的蝴蝶生物多樣性得以轉譯展現。
為搭配年底於嘉義舉辦的「2021台灣設計展」,本次展出的6件竹構築作品分別陳列於嘉義製材所園區與嘉義竹崎車站,歡迎民眾前來參觀,一同體驗竹材在建築結構上多樣呈現的可能性,並感受竹材溫潤的特性。
另外「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除了本次呈現的六件建築師作品,另規劃六件大專院校建築系學生的作品,因暑假疫情影響,將延至2022年寒假公佈,請大家拭目以待。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策展人陳冠帆結構技師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場
2021台灣設計展 X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2021台灣設計展」主展場包含嘉義文化創意園區、嘉義製材所及嘉義舊監獄等三大展區。感謝林務局林華慶局長親自帶領,攜手臺灣竹會及6位知名建築師團隊等,在嘉義製材所辦理「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展出多件竹構築作品,打造竹構築當代新風貌。透過這次展覽,讓我們「打開眼界」,了解竹子多項優點和特性,除可製作成生活用品、飾品外,進一步還能成為公共藝術或綠色建築材料,非常有意義。
「2021台灣設計展」將於2021年12月18日及19日試營運,23日開幕暨專業人士開放日,24日至2022年1月2日開放參觀。期望以「2021台灣設計展」作為設計導入城市治理之金鑰,開啟設計能量。市府團隊也會因應疫情狀況隨時做好滾動式調整,務必帶給市民、遊客精彩及安全兼具的觀展環境,讓民眾體會不一樣的設計展,今年12月誠摯邀請大家前來,體驗嘉義市「家意-以城為家City as Home」的城市魅力。
農委會林務局為搭配「2021台灣設計展」,這次展出6件竹構築作品分別陳列於嘉義製材所園區與嘉義竹崎車站,歡迎民眾前來參觀,一同體驗竹材在建築結構上多樣呈現的可能性,感受竹材溫潤的特性。
木構建築之後是竹構建築
長年投入竹建築設計、推動此展的台灣竹會理事長甘銘源說,加拿大已有20層樓高的木建築,以竹打造建築,現在以越南、印尼最受國際矚目,透過對傳統竹構技法及跟金屬等材料複合運用的實戰練兵,竹子不要在現代建築中缺席,竹建築在環保和文化自明性上都是重要的元素。
竹子4年就能成材利用,且碳吸存能力比木材強,已有以竹代木、代鋼、代塑的價值,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要材料,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說,行政院10月上旬核准的10年期「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自111年起,對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利用、行銷、推廣)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分4、4、2年的短、中、長期,要將產業再鏈結起來。
林華慶及葉育鑫:竹房子提供更多元的居住選擇
林華慶及建築師葉育鑫等人並預計,4、5年後,可有竹房子上市,提供住更多元的選擇。彭文苑並說,竹房價格較低,結合設計,可供弱勢老人平價安全的住房選擇。又日本建築年限期滿須重建,故有不動產業僅做承租,善用重建革新軟硬體機能,新加坡也僅售建物,相關機制結合竹房子約可住一代,價格可降,又能重複交易、重新設計,也可滿足創業者、小家庭等族群需求。
林華慶補充,10年計畫是綱要,還將研擬與農委會、原民會、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內政部等跨部會執行的政策,包含人才培育、穩定竹材生產與供應、建立符合FSC規定的竹林地管理生產及取得FSCFM認證,還有提高竹林類撫育管理補助,從現行的每公頃2萬元增為3萬元,以提高疏伐誘因,以及研修法規等。
策展人陳冠帆結構技師向嘉義市黃敏惠市長介紹展覽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 展出育鑫建築師作品「竹粼」竹構造模型
六位建築師以竹構造融入阿里山林業鐵路風景
拾光隧道/設計:陳鈺雯/地點:嘉義製材所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穿越光影交錯的隧道,過往鐵軌運送木頭的影像慢慢浮現,旅人拾起過去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曾經遺落的歷史碎片,被重新撿了起來。以三種拱形,共同交織出穩定的結構,創造出鐵軌般的光影,懷想起過去的繁榮。以常民素材,新的搭建方式,期許友善土地的產業可以再生。
「拾光隧道」運用了 3 種拱形交織,創造出鐵軌般的光影。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翩翩/設計:王喆/地點:嘉義製材所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臺灣有豐富的蝶類資源,阿里山194種將近全臺半數。作品將蝴蝶翩翩飛舞之意象轉化為抽象空間,以三種尺度的竹構片狀單元,形塑成一空間與結構合一,具多個天井的層疊飛舞棚架,可供人們休憩停留、觀賞遊玩。也表達竹構造運用及樣貌的可能性。
王喆的「翩翩」運用 3 種尺度的竹構片狀單元,以最輕巧的結構、最輕巧的接觸構成;除了竹構片原本就是蝴蝶翅膀的型態,其結構所呈現的意象也展現出蝴蝶隨機又群聚的姿態,從作品的不同角度觀看,都是不同的面貌。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設計:方新樵/地點:嘉義製材所
方新樵在勘察基地時意外發現這個芒果樹圍繞的小空地,當天拾起的芒果也成為靈感來源,像是天花板的紋理就像是芒果的纖維紋理,並以茶屋腰部的開口呼應基地一側的火車風景。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若隱若現安靜的竹構小茶屋存在小丘上,彷彿一顆台灣土芒果墜落在大地的懷裡。在太陽高照的製材所廣場中,入座樹蔭間竹構構成的芒果小茶屋中,吹著微風的涼爽愜意,泡上一杯嘉義山烏龍茶,自然就存在內外之間的精靈之境。
竹粼/設計:葉育鑫/地點:嘉義製材所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北沼垂竿趁嫩晴,枕流檜木眼前橫」昔日製材所貯木池也是當時居民的生活場域,是木業集體記憶的代表。在此置入一處供人停留、眺望、沉思的空間,延續竹子的彎曲狀態,如粼粼波光,藉由這種延續性的諧振,與場域的時空對話,讓風、光、樹蔭皆能存於其中,與觀者最本初的感知融合。
「竹粼」所在的位置,原本是昔日製材所的貯木池,葉育鑫以一個拱形,結合倒拱的構造,讓人走上其中有載浮載沈的輕微晃動,對應所在基地的歷史。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共生/設計:彭文苑/地點:竹崎車站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竹崎站曾是林鐵登山路段的終點和起點站,機車需調頭轉向,形成有特色的「三角線」。作品坐落於鐵路動線節點,車站場域乘載著過去與未來。作品透過竹林的線性,軌道的移動性,象徵林業鐵路過去的歷史軌跡與未來的交匯,同時創造飛起揚起意象,意寓著新舊交織共榮。
「共生」使用三角落地支撐,以三個開口面對基地所在的三向鐵道。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竹軒.天井/設計:王銘顯/地點:竹崎車站
「竹軒・天井」呈現日本式的陰翳美學,可以坐在斜坡上,從暗處往外感受光景層次之美。 圖片提供/構竹林鐵(原間攝影 朱逸文)
陰翳。以斗笠做為整體的發想,由斗栱系統轉化再利用竹子搭接成為主結構。將室外材料引入室內讓內外的交界模糊化進而相互滲透,創造層次性的表現手法。藉此呈現日本式的陰翳美學,從暗處往外可見光景層次之美,並從心理獲得安全感,卻體現不融入世俗的距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