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作家、評論家、建築師與設計師:保羅·漢寧森 Poul Henningsen
保羅·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年9月9日-1967年1月31日)
簡介
保羅·漢寧森(Poul Henningsen),丹麥作家、評論家、建築師與設計師,在丹麥文化史上被簡稱為「PH」,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物之一。他以燈具設計聞名於世,尤其是「PH燈」系列,以獨特的三層或多層遮光系統,精確控制光線反射與漫射,避免眩光並營造柔和溫暖的照明氛圍。這些作品由丹麥燈具製造商路易·保爾森公司(Louis Poulsen)生產,並成為丹麥現代設計的重要象徵,現今收藏於多國博物館。漢寧森的影響跨足設計、文學、政治與文化批評,其思想結合文化激進主義與現代主義精神。
早年與教育
漢寧森於1894年出生在哥本哈根,其母親阿格妮絲·漢寧森(Agnes Henningsen)是知名作家,父親為諷刺作家卡爾·埃瓦爾(Carl Ewald)。他成長於開放且自由的家庭環境,常接觸文學與藝術界人士,奠定日後多元創作的基礎。16歲時,他發明了自動打氣自行車,並因此獲得獎學金。1911年至1917年間,他先後就讀哥本哈根技術學院與丹麥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主修建築,雖未畢業,卻選擇投入發明與繪畫,並於1919年與凱·費斯克(Kay Fisker)合作,開始自由接案。
設計創作與三層遮光燈系統
1920年,漢寧森設計了「斯洛特斯霍爾姆燈」(Slotsholm Lamp),嘗試突破傳統煤氣燈造型,強調電燈應有全新的外觀與光效。1925年,他的「巴黎燈」(Paris Lamp)在巴黎國際現代裝飾與工業藝術博覽會上獲金獎,奠定其在照明設計領域的聲譽。1926年至1927年間,他與路易·保爾森合作開發出經典的「三層遮光燈系統」(3-skærmssystemet),透過比例為3:2:1的上、中、下三層燈罩,有效分配光線比例並消除眩光。此設計衍生成不同尺寸、顏色與形式,包含吊燈、桌燈與立燈,並廣泛應用於住宅、公共空間與展覽場館。
文學、文化批評與舞台創作
1920年代中期,漢寧森以文化評論崛起,主編左翼刊物《批評評論》(Kritisk Revy),猛烈抨擊文化保守與陳舊風格,並將政治議題引入娛樂表演,如「PH綜藝」(1929–1932),結合政治諷刺與舞台娛樂。他在1933年出版《文化怎麼辦?》(Hvad med Kulturen?),批評丹麥文化界的保守主義與政治勢力的妥協,並積極參與反法西斯宣傳。他同時涉足電影創作,1935年的《丹麥之片》(Danmarksfilmen)以輕鬆、不拘一格的方式記錄當代丹麥社會,雖初遭批評,後被視為經典紀錄片。
建築與產品設計
漢寧森的設計涵蓋燈具、傢俱與樂器,其中1930年的「PH大鋼琴」(PH Grand Piano)以透明玻璃琴蓋、皮革邊緣與鋼製琴腳顛覆傳統鋼琴造型,體現包浩斯精神。他亦設計過椅子、桌子及動物園設施,並在1937年於根托夫特興建自宅「PH之屋」,以裸露混凝土砌塊與多層高差空間呈現獨立個性。1958年的「PH松果燈」(PH Artichoke)與「PH 5吊燈」成為其晚期代表作,延續對光線品質的執著與創新。
戰爭時期與流亡經歷
1930年代末,漢寧森因公開批判納粹而遭《政治報》(Politiken)解聘。1940年德國入侵丹麥後,他以隱晦的詩歌與歌曲鼓勵抗爭,其中〈他們綁住我們的嘴與手〉(Man binder os på mund og hånd)成為經典。1943年,他與猶太裔建築師阿爾內·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及家人一同乘划艇逃往中立的瑞典,躲避被逮捕與暗殺的危險。
戰後活動與晚年
戰後,他與共產主義保持距離,持續寫作與設計,並於1946年重建哥本哈根蒂沃利花園的玻璃大廳(Glassalen)。1950年代,他對丹麥企業邦及歐路森(Bang & Olufsen)的產品外觀提出尖銳批評,促使企業重視工業設計。1960年代,他成為新一代設計師與文化人的啟發來源。1963年確診帕金森氏症後,逐漸減少公開活動,1967年逝世於哥本哈根,享年72歲。
榮譽與影響
漢寧森生前與身後的影響均深遠。他的燈具設計被收入丹麥文化經典(Danish Culture Canon),被評為「丹麥精神與品味的象徵」。多首歌曲也被收錄進丹麥《國民高等學校歌本》,並被後世音樂人重新演繹。他的名字被用於哥本哈根的保羅·漢寧森廣場(Poul Henningsens Plads),並多次舉辦專題展覽與設計復刻計畫。楊恩達評論,漢寧森不僅是設計大師,更是文化戰士,他將光線、美學與社會批評結合,推動丹麥設計走向世界,同時也在公共論述中保有獨立、批判且詼諧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