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建築師:阿爾瓦羅·西薩·維埃拉 Álvaro Siza Vieira
阿爾瓦羅·西薩·維埃拉(Álvaro Siza Vieira,1933 年6 月25 日-)
簡介
阿爾瓦羅·西薩是葡萄牙最具國際聲譽的建築大師之一,被譽為「詩意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波圖近郊的小鎮馬托西紐斯,自1950 年代起長期執教於波圖大學建築系(FAUP),並在一系列公共建築、住宅與文化設施中,活用極簡語彙與恰到好處的場地呼應,既襯托地方文脈也展現創新構築。他的作品橫跨歐洲、非洲、亞洲、南北美洲,多次榮獲普利茲克獎、阿爾瓦·阿爾托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等國際大獎。
早年教育與職業起步
西薩1933 年生於馬托西紐斯,就讀波圖大學舊制美術學院建築系,1955 年畢業。學期間,便以四幢濱海住宅(Matosinhos Houses,1954)完成首度落地作品,並於同年成立個人事務所。畢業後,他與波圖流派先驅費爾南多·塔沃拉(Fernando Távora)並肩執教,協助塑造「波圖學派」的理論基礎。
-
1954 年:四戶濱海住宅完工,奠定個人風格;
-
1955–58 年:於波圖大學擔任教職,與塔沃拉共同推動現代建築教育;
-
1958 年:首度參與國際競圖,奠定跨國合作契機。
代表作品與設計特徵
西薩作品以「場地共生」、「光影詩意」及「極簡曲面」著稱。1960 年代,他為海邊小鎮Leça da Palmeira設計潮間泳池(Piscinas de Marés,1966),游池、櫃檯裸鑄於天然岩盤之中,直面大西洋波濤,成為經典地標。其後的重要作品還包括:
-
波圖建築學院新館(FAUP,1987–93):白色旋轉曲面與綠地交織,成為教學與都市的交界;
-
塞拉維萊斯當代藝術博物館(Serralves Museum,1997):平滑長弧結構與濱河綠園環抱,室內外界限曖昧;
-
葡萄牙館(里斯本世博’98)與漢諾威世博’00葡萄牙館:與索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合作,透過輕盈帷幕結構回應地中海光線;
-
日本新潟城市文化設施、台灣彰化台風高爾夫會所等亞洲計畫,皆以低調簡潔之姿融入地方脈絡。
學術、國際參與及展覽
西薩自1966 年起長期任教於FAUP,多次至哈佛、賓州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校擔任訪問教授。他捐贈大部分檔案至加拿大建築中心(CCA),並多次於:
-
哈佛GSD(1987)導演個展;
-
威尼斯雙年展(2002、2012)以伊比利·卡馬戈基金會與終身成就獎獲金獅;
-
Aga Khan Museum(2016)、柏林建築繪畫館(2019)等地巡迴展出“Alvaro Siza – Unseen & Unknown”,分享其未公開手稿與繪圖;
他也是多所歐、美、高校的榮譽博士,並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美國建築師協會、法國建築院之榮譽院士。
遺產與影響
西薩以「簡約而不簡單」的作品,影響一代又一代建築人。他的設計將光線、材料、場地記憶相互交融,形塑出「場地即詩篇」的建築美學。
-
地方精神再現:以當地岩盤、海風、光影為養分,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
詩意現代語彙:極簡結構中隱藏曲面流暢,創造出空間的深度與溫度;
-
教育啟蒙作用:FAUP校園成為活教材,不少年輕建築師追隨其足跡;
-
全球榮譽:普利茲克獎(1992)、Wolf Prize(2001)、Praemium Imperiale(1998)等嘉獎,彰顯其跨世代地位。
西薩至今仍活躍於全球建築舞台,他以穩健卻充滿詩意的細膩手法,持續為現代建築注入東方禪意般的「寧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