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築師:貝爾納·楚米 Bernard Tschumi
貝爾納·楚米(Bernard Tschumi,1944年1月25日-),瑞士裔法國建築師、理論家與教育家,常與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並列。身為名建築師讓·楚米(Jean Tschumi)之子,楚米擁有法瑞雙重國籍,長期旅居紐約與巴黎,其作品與思想深刻影響當代建築與城市設計。
早年背景與求學經歷
貝爾納·楚米1944年生於瑞士洛桑,母親為法國人,家庭自小薰陶他對建築的敏銳觀察。
-
瑞士聯邦理工(ETH Zürich)畢業(1969)
-
研讀建築學,接受精確的技術訓練與理論啟蒙。
-
-
巴黎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London)與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
深受當時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與符號學思潮影響。
-
-
理論與繪圖成名
-
校園內早期著作如《The Pleasure of Architecture》(1978),以性愛隱喻建築,主張「建築超越實用,應化身為感官與政治行動的平台」。
-
教學生涯與學術影響
楚米曾於英美多所一流學府任教或擔任領導要職,對建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
英國建築協會(AA, London):1970年代初首開結合電影、文學與建築的跨領域研討。
-
普茲茅斯大學(Portsmouth University):引入「事件—空間—機能」三元分析模式。
-
美國建築城市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 NYC):與理查‧巴特(Roland Barthes)、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等思想交鋒。
-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1988–2003年間任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所所長,培育大批後繼學者。
-
普林斯頓大學、庫珀聯合(Cooper Union):持續以激進理論挑戰既有教條。
代表作品與創作脈絡
楚米的建築實踐從理論出發,強調「空間與事件的解構與重組」:
-
巴黎凡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1983–1998)
-
以「散落的紅色亭柱」(Follies)作為場域標記,弱化形式—功能的固有連結,鼓勵使用者自發生成行為。
-
-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亞爾納廳(Alfred Lerner Hall,1999)
-
入口處斜坡與透明玻璃牆體構築「可視運動」;階梯、走廊、展場相互穿插,營造動態社交平台。
-
-
新雅典衛城博物館(New Acropolis Museum,2002–2008)
-
地面層與古蹟遺址共構,結合玻璃與鋼骨,將「觀察—介入—反思」的參觀路徑置於建築結構之中。
-
-
日內瓦江詩丹頓總部(Vacheron Constantin Headquarters,2004)
-
精緻曲面泛光立面,象徵時間與機械裝置之間的「事件敘事」。
-
-
光之動物園(Paris Zoo 園區擴建,2014)
-
以解構平面與立面交錯,營造人與自然互動的新型展場。
-
解構主義理念與建築實踐
-
空間≠容器,而是「事件場域」
-
主張建築不應僅收納活動,反而要主動「觸發」事件:
-
以平面圖、剖面、動態圖解(drawing)同時呈現空間、運動、程序。
-
-
-
打破功能分區
-
在單一體量中,重疊不同機能:如屋頂跑道、圖書館閱覽與公共藝術交織,挑戰使用者慣性。
-
-
「解構」與「重構」手法
-
操作蒙太奇(Montage)、疊置(Superimposition)、交叉編排,讓使用者自組場景,也自發解讀。
-
-
政治與倫理訴求
-
反映1968年學運精神,將建築視為民主參與與身分重塑的平台,而非精英符號。
-
回顧與傳承
貝爾納·楚米以理論先行的建築實踐,持續質疑:形式與內容、空間與事件、建築與權力如何互為作用。
-
學術與著作:《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1994)、《Event‑Cities》(1994)、《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1981)等皆為解構主義經典。
-
教育影響:其「事件—空間—運動」三元分析模式成為多所建築院校核心課程。
-
城市實踐:凡萊特公園為解構主義公園設計典範;新衛城博物館為考古遺址共存新典範。
楚米的工作提醒我們──建築不只是形體美學的拼貼,更是政治、社會與個體經驗的交織場域;在不斷解構與重構中,建築才得以回應當下、超越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