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應重新考慮其計劃,鑑於55年前首次博覽會的持久遺產,不應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博覽會(Expo 2025)後拆除所有展館
大阪應重新考慮其計劃,鑑於55年前首次博覽會的持久遺產,不應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博覽會(Expo 2025)後拆除所有展館,Paul French寫道。
2025年4月14日,2025年大阪關西博覽會(Expo 2025 Osaka, Kansai)將在大阪灣的一個人工島上向公眾開放。從水面上看,它就像大阪灣繁忙的貨櫃船碼頭和日本第三大城市天際線中的一個海市蜃樓。而就像海市蜃樓一樣,這一景象將在年底前開始消失。
這些建築結構都設計為可拆卸,以最小的浪費處理,有些展館可能會在它們的母國重建。主辦方甚至啟動了一個再利用配對項目,將新的最終使用者與活動中的建築材料配對起來。
我認為這個計劃有問題。大阪比任何其他主辦城市更應該明白,不應抹去所有召集人們團聚的努力的實體證據。
世界博覽會每五年舉辦一次。我懷疑許多人認為它們早已不復存在。一場為期六個月的盛會很難與數位娛樂競爭。此外,還有一個關於如此大型且短暫活動的永續性和浪費問題。
我去年秋天參觀了2025年博覽會場地,我認為這一屆正朝著在世界博覽會名單上留下印記的方向前進。但這並不是大阪的第一次嘗試。有了2025年博覽會,這座日本的“樂趣”之城加入了巴黎、倫敦、布魯塞尔、米蘭、巴塞隆納、紐約和芝加哥這些多次主辦的精英城市之列,這些城市加倍努力,以資訊娛樂和文化交流的強大結合吸引遊客,這種模式自1851年倫敦首次展覽以來使世界博覽會成為受歡迎的景點。
2025年博覽會被宣傳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之一:藤本壯介(Sou Fujimoto)的“大環”(Grand Ring)。就像中世紀村莊隱藏在城牆後一樣,國家展館聚集在中心,其他主題景點散佈在周邊,這是一個周長兩公里、外徑675公尺、部分高度達20公尺的巨大環形結構。
這個巨型積木採用日本傳統建築接合方式“貫”(nuki)建造,橫樑穿過垂直柱子,不使用釘子支撐,這種方式見於歷史悠久的神社和寺廟。如果想到這個龐然大物可能需要砍伐大片日本森林,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杉木和柏木來自福島核事故附近,經過放射性測試合格。
在一個綠地稀缺的城市中,這個結構的出色之處在於頂部等待著人們的景象。蒼翠的草地和綠坡在這條高架線上召喚著人們。我只能想像從這個高處漫步整個環形、俯瞰水面上的各種活動時的興奮感。這種大膽的標誌性舉動正是世界博覽會應提供的。而大阪不會令人失望。
博覽會可以改變人生,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我記得小時候被蒙特婁的1967年博覽會(Expo 67)震撼,後來得知我認識的不少人因為那次經歷而決定從事建築行業,我一點也不驚訝。
過去博覽會的遺跡以不同修復狀態留存在城市中,就像都市考古遺跡一樣。蒙特婁有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測地線圓頂,紐約有地球儀(Unisphere)。
我們也不要忘記為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建造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或1958年布魯塞尔太空時代的原子塔(Atomium)。這些標誌性建築很重要,無論它們現在是否還有實際用途,或仍是城市的主要旅遊景點。
第一次大阪博覽會的場地遠離港口。那是亞洲首次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吸引了6400萬遊客,打破了紀錄,直到2010年上海博覽會才被超越。
如今的1970年博覽會紀念公園(Expo 70 Commemorative Park)生動地回憶起那個時代——這對日本人意義重大的許多東西被精心保存下來。廣闊的場地,在博覽會前是稻田和竹林,如今大多已重新自然化,擁有運動場、池塘和全年盛開的各種花園。
在這片精心培育的景觀中,第一次大阪博覽會的怪趣而奇妙的70公尺高象徵物——太陽之塔(Tower of the Sun),以其多張面孔和伸展的雙臂聳立著(見上方圖片)。當地人告訴我,有人愛它,有人說它過時又可笑。藝術就是這樣,但顯然這座雕塑繼續影響著所有看到它的人。
今年博覽會的全球公關總監吉村幸子(Sachiko Yoshimura)幫我理解了1970年博覽會(Expo 70)的意義。她說,它改變了日本人的思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他們敞開了世界。
“當時人們不常旅行,所以博覽會是第一次與外國人見面的機會,”她說。“這改變了人們的人生軌跡,看到為外國公司工作或從事外交的機會。1970年博覽會對日本人有巨大影響。”
早已消失的展館在影片和大膽的圖形中被記錄下來,這些如今在原來的鋼鐵展館——現在的永久1970年博覽會展館(Expo 70 Pavilion)中展示。英國展示了一個協和飛機(Concorde)模型,美國展館則展出了1970年博覽會開幕前幾個月帶回地球的兩公斤月球岩石。
還有早期的無線電話、電動自行車和汽車,預示了今天的趨勢。這種對勇敢新世界的樂觀值得保存,讓後代驚嘆。
1970年博覽會的持久性強烈證明了保存和慶祝我們共同過去的價值。在夢之池(Dream Pond)上,可以租用腳踏船,漂過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九個漂浮噴泉,這是1970年博覽會的驚艷特色,10公尺高的箱體噴出的水流給人飛翔的印象。
公園還有更多東西讓我們與地方感聯繫起來。日本庭園自不同時代的景觀風格中持續成長。該地區最新的新增項目是2015年的EXPOCITY,一個國際品牌的大型購物中心、水族館和日本最高的摩天輪。
吉村認為永續性是關鍵。“設計團隊在55年裡學會了如何再利用,現在是新一代,博覽會不僅僅是建築,”她說。關於建立持久聯繫,她希望這個國際論壇中連接學校、大學和初創企業的重大外展計劃能帶來經濟效益,為日本人開闢新道路。
值得記住的是,儘管世界博覽會談及國際融合,其目標觀眾主要是當地人。今年預計的2820萬遊客中,約90%預計是日本人。他們真幸運。
當地越來越多人支持保留“大環”(Grand Ring),設計團隊將看到這在2025年博覽會登上全球舞台時會產生什麼影響。但目前,吉村說土地將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設計團隊必須將土地還給大阪市,設計團隊必須將土地清理乾淨,基本上什麼都不留。”
我希望這兩個博覽會的故事有不同的結局。
Paul French 是一位駐多倫多的旅遊、建築和城市設計作家。他在Hariri Pontarini Architects從事媒體關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