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越多越矚目:大阪世博如何將負評轉化為持續半年的社會關注度
從萬博冷漠到話題沸騰:輿論風向的驚人逆轉
二零二五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大阪關西萬博)於四月十三日正式揭開序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原本飽受批評的盛會,如今卻成為日本社會最熱門的話題。開幕前,由於建設費和營運費等問題,「不需要」、「沒興趣」等酷評如潮。然而,開幕後的景象卻是截然不同:電視頻道從早到晚以頭條新聞報導萬博盛況,藝人與網紅積極分享參觀心得,各大資訊節目進行現場直播,網路上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形成賞善罰惡的激烈論辯,展現出超乎預期的熱絡氛圍。不可否認,開幕後依然有諸多負面報導層出不窮,包括「異常擁擠的人潮與排隊」、「無法使用現金引發混亂」、「餐飲價格過高」、「價值二億日圓的廁所禁止使用」、「即使免費邀請,當地中小學生也不願前往」,甚至傳出「大屋頂環形結構變形」等爭議。這些問題確實讓部分民眾對萬博產生「難以捉摸的活動」之印象。究竟大阪關西萬博為何能在種種爭議中,最終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焦點?本文將不著重各館內容細節,而是深入探究這一現象背後的本質。
長期展期與現場體驗:萬博獨特魅力的雙重加持
大阪世博之所以能夠吸引眾人目光,首先在於其作為大型活動的規模與特性。本屆世界博覽會自四月十三日至十月十三日,長達一百八十四天的展期,實現了現場臨場感與持續性的完美結合,這是其他大型活動所罕見的。相較之下,奧運會或世界盃足球賽等備受矚目的國際賽事,僅維持不到一個月的短期密集型活動。回顧日本舉辦的國際博覽會歷史,包括一九七○年的大阪萬博、一九七五年的沖繩海洋博、一九八五年的筑波萬博(茨城)、一九九○年的花博(大阪)、二○○五年的愛・地球博(愛知),本次是第六屆。自上次的「愛・地球博」至今已間隔二十年,年輕世代對萬博相當陌生,稍長一輩也多半未曾參與前屆,此種稀有性正好符合社群媒體上分享的需求,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與參與慾。
長達半年的展期,也為主辦方提供充分空間,策劃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隨著展覽前、中、後期的推進,來場人數可能呈現遞增趨勢;因應各種契機,服務品質可能改善或惡化,這些變化都有助於形塑故事性,無論正面或負面,皆能持續引發討論。
內容多元繽紛:超過百國參展的國際饗宴
展期長久,展館也更加多元多彩。本屆世界博覽會吸引超過一百六十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參與。此外,還有多位各界頂尖專家擔任製作人的八座特色館,包括資料科學家宮田裕章、機器人學者石黒浩、生物學家福岡伸一,以及廣播劇作家小山薫堂等。加上NTT、松下電器、萬代南夢宮、吉本興業等企業打造的十三座民間館,每一展館皆具備獨特話題性。除了靜態展示,動態表演與活動也是精彩紛呈。結合音響、燈光、投影映射、無人機表演的「One World, One Planet.」秀;水與空氣的壯觀演出「青與夜晚彩虹遊行」;參展國家與地區的「國家日」;國際機構的「特別日」;以及音樂、運動、祭典、節目現場錄製等精彩活動,豐富了整體參觀體驗,提供不同角度的話題性。
網路時代的萬博:前所未有的社群傳播力量
最關鍵的一點是,此次大阪世博是第一個在網路全面發達時代舉辦的國際博覽會,讓數以萬計的一般民眾能參與並在網路上分享心得。相較於其他大型活動多半僅限持有白金票券的少數人或藝人參與,萬博每日可接待數萬人,包括網紅在內,因而產生強大的傳播力。開幕首日便吸引了十一萬九千名遊客,加上二萬二千名相關人員,共計十四萬一千人到訪。本屆萬博預計吸引二千八百二十萬人次參觀,極有可能創造更多網路上的討論與分享。相較於二○○五年「愛・地球博」舉辦時期,網路新聞和社群媒體尚處黎明期,如今的大阪關西萬博可謂「首次全面在網路上被討論的萬博」。從這個角度看,萬博引發如此多元的反響,包括負面聲音,也屬合理現象。
議題爭辯催生:萬博成為社會價值辯論場域
多樣的參與體驗型內容,與現有活動或主題樂園截然不同的方式,加上諸多值得評論之處,自然促成了大量報導與評論。更深層次的討論包括「萬博這種活動是否符合時代需求」的存在意義,以及「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設計」主題的詮釋等,充滿了可供辯論的要素。由於每個人對這些議題的解讀各異,未來可能會持續出現讚譽與批評並存的局面。輿論拉鋸戰:從壓倒性負評到五五波對決
回顧大阪關西萬博的發展脈絡,從二○一八年十一月確定舉辦到開幕前夕,評價一直相當嚴苛。這種負面氛圍延續至開幕後,反倒讓正面評價與支持聲音帶來意外效果,形成有效的反擊作用。特別是一般參觀者或私下前往的藝人發出的讚美與支持言論更容易引起注意,渴望提高觀看次數的網紅也紛紛以「意外地很有趣」等「逆向言論」表達看法,推動正面風潮回溫,最終形成贊否各半的微妙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讚揚與支持多來自實際參觀者,包含具體資訊與照片,因此具有一定說服力。許多評論也分享如何應對人潮擁擠與餐飲等實用建議,這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分享,進一步激發「那麼我也去看看吧」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媒體推波助瀾:賞善罰惡的流量策略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網路媒體採取「火上加油」的報導方式。目前已能觀察到「利用先前負面評價,製造正面反擊報導,再疊加批評文章形成兩極評價,之後反覆交替發布正負評價文章以增加點閱率」的策略。網路媒體編輯們深知單純的批評報導很快就會讓讀者感到厭倦,因此刻意營造贊否兩論並存的熱烈辯論氛圍。可以預見,許多網路媒體在未來半年展期中,將持續採取這種策略。
正因如此,身為讀者的我們應避免被這種意圖操弄,冷靜接收資訊並加以篩選判斷。或許大阪關西萬博正是考驗我們在眾多報導與評論中辨別本質的一場活動。
親身體驗的價值:萬博提供的真實社會思考
日本國際博覽會約十年舉辦一次,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僅憑印象就斷定「無聊」、「不去」似乎過於可惜。關於「為全球性課題解決貢獻」的萬博宗旨,以及它是否真的是一個過時的活動,值得每個人深思熟慮,以自己的立場去體驗與判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阪關西萬博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重新思考科技與人文的交匯、全球與在地的連結,以及社會共同價值的追尋。無論贊成與否,這場盛會已然成為日本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當代人對於未來的憧憬與焦慮,值得我們親身體驗,形成自己的思判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