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尋常膠合板不再平凡,哈佛學者 Iman S Fayyad 以「In The Round」空間裝置,為人們啟發零廢棄設計應對災變時代的建築新解答
膠合板的溫柔革命:芝加哥雙年展上的圓融對話
在全球建築界享有盛譽的芝加哥建築雙年展(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一件坐落於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宏偉廳堂內的作品,以質樸的材料與圓融的形態,吸引了無數觀者的目光。
這件名為「In The Round」的空間裝置,出自麻州設計師暨哈佛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伊曼.法雅德(Iman S Fayyad)之手。她領導的工作室Project If,摒棄了繁複的營建技術,轉而運用最尋常不過的標準膠合板,透過精巧的幾何學研究,將廉價的工業材料轉化為具有結構性與包覆感的空間,展現一股沉靜卻強大的設計力量,對當代建築的鋪張浪費提出溫柔的質問。
法雅德的創作,旨在挑戰那些長期被特定社會階級或政治權力所獨佔的建築形式。傳統上,創造複雜的曲面穹頂,往往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專業的勞力以及巨大的碳足跡,這些門檻使得永續實踐與社區參與變得遙不可及。
因此,她以一種近乎「反璞歸真」的策略,回歸材料的本質,利用唾手可得的板材,探索一種更民主、更環保的營建可能。對既有生產模式與價值體系反思,尋求在資源日益稀缺的當代,為建築的社會責任找到新的出路。
形塑未來的質樸工藝:解構彎曲與束縛的奧秘
此裝置的構造原理,根植於對材料物理特性的深刻洞察。團隊採用未經任何裁切的標準膠合板材,極大化地減少了營建過程中常見的廢料問題,將「零廢棄設計」的理念貫徹到底。為了讓堅硬的板材產生優美的弧線,他們運用了古老而有效的木材軟化技術:先將膠合板充分濕潤,隨後施以熱力,再憑藉人力與夾具的輔助,將其塑造成預設的複合圓柱體。這種工法讓人聯想到20世紀中葉,由查爾斯與蕾.伊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開創的曲木家具技術,但法雅德則將此技術從物件尺度放大至可容納人身的建築維度,賦予了舊工藝全新的結構意義。
整個構築過程中最具開創性的一步,莫過於組件間的連結方式。有別於傳統建築依賴釘、螺絲或化學黏合劑,法雅德選擇使用簡單的束帶,將彎曲成形的膠合板單元「縫合」起來。
柔性的固定方式,不僅大幅降低了對環境的衝擊,更賦予了結構一種前所未有的特性:易於拆卸與重複組裝。意味著「In The Round」能夠依據需求,在不同地點被快速地搭建與解構,真正實踐了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看似簡單的束帶,卻成為解開永續建築死結的鎖鑰,展現四兩撥千斤的設計智慧。
穹頂下的微型宇宙:構築群體親密與個體靜思的空間
空間體驗上,「In The "Round」呈現了一種迷人的二元性,巧妙地處理了集體與個人的關係。當人們走進裝置內部,會被一個向上收攏、朝向中央圓形天窗(oculus)的穹頂所環抱,營造出內向而親密的聚集氛圍。地面上散置的軟墊,邀請人們席地而坐,進行交流或沉思,彷彿置身於一個原始的庇護所之中。這個內聚的集體空間,為繁忙的公共場域提供了一處能夠讓人們暫時抽離、凝聚心神的靜謐角落,形塑出一種微型的社群歸屬感,讓人們得以在此短暫歇息,尋得心靈的慰藉。
與此相對,結構的外部則自然形成數個獨立的凹槽空間,如同壁龕一般,提供了更具個體性的休憩區域。這些朝外的座位,讓使用者既能保有獨處的靜觀時刻,又能同時感受周遭環境的流動與開放性,並未完全與外界隔絕。更有趣的設計是,這些外部乘坐者的體重,同時也扮演了穩定整體結構的角色,成為一種功能性的壓載物。這種內外兼備的佈局,使得此裝置超越了單純的藝術品,具備高度的實用潛力,可應用於臨時遮陽棚或災後援助等需要快速、廉價且易於部署的公共基礎設施。
設計的良知與辯證:尋繹環境正義與材料浪費的解方
回應當屆芝加哥建築雙年展「劇變時代的建築」(Architecture in Times of Radical Change)的大會主題,法雅德的作品無疑是一份鏗鏘有力的宣言。她明確指出,自己的研究志向在於證明,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與考量環境正義、減少材料浪費這兩者,絕非相互排斥的目標。在當今建築界,許多前衛的設計往往建立在對稀有資源的消耗與對環境的漠視之上,而她的實踐則展示了,真正的創新可以源自於對既有條件的限制,並從中生長出全新的美學與功能典範。
最終,這件作品的深層盼望,在於重新建立設計過程中「心」與「手」的連結。在日益數位化的設計流程中,建築師與真實材料及建造過程的距離愈來愈遠。法雅德透過親身實驗這些平易近人的材料與工法,不僅為建築生產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也倡導了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設計教育與實踐方式。她期許能激發更多對於普及材料的實驗熱情與深刻理解,讓建築設計能更直接地回應廣泛的社會及文化需求,而不僅僅是服務於少數菁英階層的審美趣味,這才是建築在劇變時代中,最根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