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築師:阿里耶·沙龍 Arieh Sharon
阿里耶·沙龍(Arieh Sharon,1900年5月28日-1984年7月24日)
簡介
阿里耶·沙龍原名路德維希·庫茲曼(Ludwig Kurzmann),1900年生於奧匈帝國加利西亞(今波蘭亞羅斯瓦夫),後成為以色列建國後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1931年自德紹包浩斯畢業回到巴勒斯坦,率先在特拉維夫推動國際風格(當地稱「白城」建築),並於1948年獲總理本古里安之命領導國家規劃。沙龍專長醫療建築,親自規劃與設計多座大型醫院。1962年以貝爾謝巴區域醫院榮獲第一屆以色列建築獎。他的足跡遍及非洲奈及利亞、歐洲展館、公共機構與高層住宅,對新生以色列的城市面貌與基礎建設貢獻卓著。
早年背景與包浩斯求學
阿里耶·沙龍1900年出生於烏克蘭裔猶太家庭,1918年於雅羅斯瓦夫完成中學教育。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組織「守望者」,移居巴勒斯坦早期農業集體定居點-甘施穆埃爾與哈爾赫農場,曾任養蜂人與牛舍建築師。
-
1926–1929|德國包浩斯:獲選入讀包豪斯預備課程,師承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阿爾貝斯(Josef Albers)與梅耶(Hannes Meyer),進行材料實驗與功能主義設計。
-
1928|蘇聯速寫之旅:與織品大師貢塔·斯托爾茲(Gunta Stölzl)及同學共同拜訪莫斯科的國立高等藝術工藝學校(Vkhutemas),汲取俄國現代主義經驗。
特拉維夫國際風格先驅(1931–1937)
1931年沙龍攜包浩斯理念返回巴勒斯坦,定居特拉維夫,開設私人事務所。他以輕量化、清爽白色立面與空中牆柱(pilotis)迎戰當時僵化的市政法規:
-
黎凡特博覽會展館(1932):以首獎得主身分設計四座模組化木構展棚,展現連續伸展、逐級增高的排架與黃麻帆布外牆。
-
住宅合作社「工人之家」(Meonot Ovdim,1936):環繞中央花園的組群式排屋,並於一樓配置幼兒園、洗衣房、商舖與會堂,打造社區共用公共場域。
-
首座醫院建築(1937):近郊60床小型醫院,開啟他日後專攻醫療設施的大規模規畫路徑。
這一時期,他為特拉維夫塑造了清爽通風、兼具社區機能的「白城」風貌。
國家規劃與醫院專家(1947–1964)
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後,沙龍擔任政府規劃處長,直接對接本古里安總理,領導移民安置與城鎮網絡:
-
全國區域發展計畫:依據地形、水資源與歷史文脈,劃分20個發展區與中型城鎮;
-
新興市鎮(Development Towns):如貝特舍安、基里亞特加特、納匝勒;
-
國家水利計畫:由北至南輸水,灌溉內蓋夫沙漠;
-
國家公園網絡:以自然保護區與遺址串聯全境。
1954年回歸私人所,與本傑明·伊德爾森合夥,並於1965年起攜子埃爾達共同執業。他在此階段專攻醫療設施規劃:
-
新貝里尼奧醫院(1950–56,500床)
-
耶路撒冷耶金醫療中心(1955–62,首屆以色列建築獎)
-
荷爾馮沃爾夫森醫院(1966–76)
國際足跡與後期代表作(1965–1984)
1960年代沙龍事務所活躍海外,與英國 AMY 合作奈及利亞伊費大學校園規畫及宿舍設計:
-
伊費大學總體規畫(1961)與宿舍、圖書館、教育學院(1965–75)
同時,他持續在本土推動大型公共與高層住宅: -
拉姆博醫院擴建(Haifa Rambam, 1965–72,600床)
-
索羅卡醫院(1972–76,貝爾謝巴,1,200床)
-
耶路撒冷金角社區(1973–76)
-
以色列央行大樓(1969–74)
-
Assaf Harofe 醫院群(1975–85)
此期作品風格仍以功能主義與簡潔構圖見長,並結合當地氣候與環境。
專業貢獻與榮譽
-
理事與領導:1955年起擔任以色列建築師協會主席;1962年獲以色列建築獎;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榮譽會員,1970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AIA)榮譽會員。
-
國際影響:多次擔任UIA(國際建築師聯盟)技術委員會成員與大會主席;1963年獲墨西哥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80年代受邀至紐約、華盛頓等城市展出「Kibbutz+Bauhaus」回顧展。
-
著作與展覽:出版《Kibbutz + Bauhaus: An Architect’s Way in a New Land》(1976)等專著;1976年包浩斯檔案館策展首展,後巡迴美國與墨西哥。
評價與傳承
藝術評論家布魯諾·澤維(Bruno Zevi)曾讚譽沙龍「在新大地情懷中,融匯先鋒精神與集體主義理想」,其建築不僅是形式,更承載了建國理想與社會共同體意識。雖有批評指其早期作品欠缺地域風土特色,但整體而言,沙龍以功能與社會需求為核心,對以色列的城市面貌與公共建設留下深遠影響。其學生與合夥人後來亦延續包浩斯精神,於全球各地推動現代建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