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浩斯到永續未來:剖析德國建築教育的百年傳承與當代實踐
從包浩斯到永續未來:剖析德國建築教育的百年傳承與當代實踐
引言:德國的設計革命——包浩斯的誕生與核心理念
德國設計傳奇——包浩斯 (Bauhaus),其誕生本身即是一場深刻的時代革命。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大戰的廢墟之上,建築師華特·葛羅培斯 (Walter Gropius) 於德國威瑪創立了這所學校 。當時的德國,無論是物質基礎設施還是民族文化自信,都處於百廢待舉的重建狀態,這為葛羅培斯構想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現代設計教育提供了歷史契機 。他的核心願景極具顛覆性:徹底打破藝術家與工匠之間長久存在的藩籬,將崇高的藝術、精湛的工藝與冰冷的現代工業生產融為一體 。其最終目標不僅是創造出既具備簡約美學又擁有卓越實用性的產品,更是要讓這些產品能夠被大規模生產,以滿足現代社會的迫切需求,從而全面提升德國的工業水準與國際競爭力 。
深入探究其成立的動機,可以發現包浩斯不僅是一場藝術與設計的教育運動,更是一項宏大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重建計劃。在戰後德國的特殊背景下,葛羅培斯試圖用設計的力量,為國家尋找一條現代化的復興之路。他希望將藝術與工業的價值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讓設計直接服務於社會重建與經濟復甦 。因此,影片中所呈現的那些標誌性設計,其深層動力源於國家重建的宏大敘事,是一次用功能主義美學療癒戰爭創傷、重塑國家認同的偉大嘗試。就連「Bauhaus」這個名字本身,都是一份綱領性宣言。它字面意為「建造的房屋」,精神上則呼應中世紀建造大教堂時的「建築工棚 (Bauhütte)」——一個藝術家、建築師與工匠集體協作、不分高下的場所。葛羅培斯甚至在校內推行「師傅」、「技工」和「學徒」的稱謂,以此直接挑戰傳統藝術「學院 (Academy)」僵化的階級制度與純理論教學模式,宣告一種回歸動手實踐、強調集體創造的全新教育哲學的到來 。
「做中學」的教育實驗:包浩斯工坊與基礎課程的開創性
包浩斯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其「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的革命性教學方法論 。整個教學體系並非圍繞著傳統的教室與講台,而是以一系列的「工坊 (Workshop)」為核心,將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緊密結合 。這些工坊不僅是學生的訓練場所,更是面向社會的生產基地,直接開發可供量產的產品原型 。然而,在進入專業工坊之前,所有新生,不論背景,都必須先完成為期六個月的「基礎課程 (Vorkurs)」。
這個由約翰內斯·伊頓 (Johannes Itten) 首創,後由約瑟夫·亞伯斯 (Josef Albers) 等大師接續發展的基礎課程,是包浩斯教育的基石 。課程內容擺脫了傳統學院派的束縛,不教授特定的風格或技法,而是引導學生回到事物的本源:親身觀察、研究並體驗各種材料的基本屬性 。例如,亞伯斯會給學生一張報紙,要求他們僅透過剪裁和折疊,探索紙張如何從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結構,從而理解材料的潛力與結構的本質 。這種強調實驗與試錯的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個教育體系被清晰地劃分為三階段:基礎課程奠定共通的創作基礎,三年的工坊教育培養專業技能,最終通往建築專業的綜合實踐 。
基礎課程的設立,在當時是一項極為激進的教育民主化實踐。考慮到包浩斯的學生背景極為懸殊,從受過良好教育的國際菁英到來自德國戰後工人階級的新青年,年齡跨度從19歲到40歲不等 ,這個強制性的基礎課程實質上扮演了「思想重置按鈕」的角色。它剝離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與社會標籤,讓所有人都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從零開始探索材料、形式與色彩。這不僅為後續的專業學習建立了共通的視覺語言和創作基礎,更在精神層面上實現了知識與社會階級的平等化。與此同時,包浩斯的工坊則可以被視為現代工業設計「研發實驗室 (R&D Lab)」的雛形。它超越了單純的教學功能,成為一個直接面向市場的設計孵化器。從格奧爾格·穆赫 (Georg Muche) 設計的「非洲號角」住宅模型,到馬塞爾·布勞耶 (Marcel Breuer) 舉世聞名的鋼管家具,這些引領時代的設計均誕生於此 。學校透過「做中學」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更直接驅動了德國現代設計產業化的進程。
理念的衝突與演進:從表現主義到構成主義的風格轉向
然而,包浩斯並非一個和諧無爭的理想國,其標誌性風格的形成,恰恰源於一場充滿內部思想鬥爭的動態演化。在學校成立初期,由基礎課程主導者約翰內斯·伊頓所引領的教學風格,深受表現主義與神秘主義的影響。他強調直覺、個人情感的表達與追求「內在的和諧」,甚至帶有一些神秘主義色彩 。這種偏重個人化、非理性的藝術取向,與創始人葛羅培斯希望將設計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的理性、集體化立場產生了劇烈的矛盾 。
這場潛在的路線之爭,在1921年被一位外部訪客徹底點燃。荷蘭「風格派 (De Stijl)」運動的領袖西奧·凡·杜斯堡 (Theo van Doesburg) 到訪威瑪,他對包浩斯內部瀰漫的表現主義與神秘主義氣氛感到震驚,並對此提出了嚴厲批評。他大力宣揚構成主義 (Constructivism) 的設計理念——一種強調幾何、秩序、理性與非個人化的風格,這恰好與包浩斯與工業結合的目標不謀而合 。凡·杜斯堡的批評如同一劑猛藥,促使葛羅培斯深刻反思並決心校正學校的發展方向。為了扭轉局面,他於1922年聘請了以理性科學理論著稱的瓦西里·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並在1923年最終說服伊頓辭職,由年輕的匈牙利構成主義者拉茲洛·莫霍利·納吉 (László Moholy-Nagy) 接替其基礎課程的領導地位 。在康丁斯基、保羅·克利 (Paul Klee) 和莫霍利·納吉等新一代大師的共同努力下,包浩斯的整體風格逐漸從早期的表現主義,轉向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以理性主義與構成主義為核心的現代主義面貌 。這場必要的「內部革命」證明,包浩斯的發展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線,而是一個充滿辯證與自我揚棄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並擺脫一個極端(伊頓的個人化神秘主義),才能最終擁抱並定義其歷史性的另一個極端(納吉的工業化構成主義),這場思想鬥爭是其形成身份認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陣痛。
傳承與擴散:包浩斯精神如何形塑全球現代建築與設計教育
包浩斯的生命雖然短暫,僅存14年,但其精神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獲得了永生。隨著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包浩斯的現代主義理念被貼上了「非德國的」、「猶太式的」乃至「共產主義」的標籤,遭受到了嚴酷的政治迫害 。學校被迫從威瑪遷至德紹,最終於1933年在柏林被納粹政權強行關閉 。然而,這場旨在扼殺其思想的政治災難,卻意外地成為其理念全球化的最大推手。以葛羅培斯、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莫霍利·納吉、馬塞爾·布勞耶為代表的一批核心大師被迫流亡海外,其中許多人最終在美國找到了新的舞台 。
這場「人才流散」將世界上最頂尖的設計教育家們播撒到了全球學術界的權力中心。葛羅培斯成為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密斯·凡德羅執教於伊利諾理工學院 (IIT),而莫霍利·納吉則在芝加哥創立了「新包浩斯」。他們將包浩斯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設計哲學系統性地植入了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了後續數代的建築師與設計師,從而深刻地影響了全球的現代建築與設計教育。包浩斯的影響力也迅速超越了建築本身,滲透到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藝術、戲劇等各個領域 。其設計思維甚至啟發了如蘋果、IKEA和無印良品等當代品牌的產品哲學 。
這股影響力也跨越重洋,在亞洲產生了迴響。例如,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創系主任陳其寬,早年便曾在葛羅培斯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他將包浩斯「從做中學」、「向實驗學習」的教育基因帶回台灣,並融入了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與建築系教學之中 。
回顧這段歷史,一個巨大的反諷顯而易見:納粹的政治迫害,在客觀上促成了包浩斯思想的國際化。一個旨在將其禁錮並消滅於德國的極權行為,反而打破了其地域限制,使其從一個德國的教育實驗,昇華為一場席捲全球的國際現代主義運動。這也揭示了包浩斯最持久的遺產,並非某種特定的「風格」(如白牆、平屋頂或鋼管家具),而是一套可移植的、系統性的「設計方法論」。這套方法論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強調對材料與製程的深刻理解,追求形式與功能的統一,其理性的、以人為本的思維框架,使其在一個世紀後,依然能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產業領域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當代德國建築教育的雙軌制:Universität 與 Fachhochschule 的抉擇
從包浩斯的歷史遺產轉向當代德國的教育實踐,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其獨特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對於有志於赴德學習建築的學子而言,理解這兩條軌道的差異至關重要。在德國,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被統稱為「Hochschule」,其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綜合大學 (Universität, 簡稱 Uni)」,另一種是「應用科技大學 (Fachhochschule, 簡稱 FH 或 HAW)」。儘管根據歐洲通行的博洛尼亞進程,這兩類院校授予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在法律上是完全等效的,但它們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卻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
「綜合大學 (Universität)」的定位是理論與科學研究導向。其教學更為學術化,課程深入探討建築史、都市理論、社會學以及先進的科學研究方法 。Uni 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深厚理論素養與研究能力的學者或專業人士,並且普遍擁有授予博士學位的權力 。相比之下,「應用科技大學 (Fachhochschule)」則旗幟鮮明地以實踐應用為核心。其課程與業界需求緊密結合,極度重視設計實務、建築構造、材料技術與專案管理等實用技能的培養 。FH 的一大特色是課程中通常包含長達一個學期的強制性業界實習,且其教授必須擁有至少三年的業界實務經驗,確保教學內容能緊跟行業前沿 。
這兩種不同的定位,使得一個有趣的現象浮現:若要追溯包浩斯「做中學」的原始精神,應用科技大學 (Fachhochschule) 在精神內核上更像是其直接的繼承者。包浩斯以工坊為中心、強調動手實踐、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指導學生的模式,與 FH 強調應用、強制實習、聘用業界資深人士為教授的體系高度吻合。反觀綜合大學 (Universität) 的理論研究傳統,則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於包浩斯當初試圖改革的「學院派」模式。因此,對於渴望體驗最貼近包浩斯動手精神的學生而言,選擇一所 FH 可能會是更為貼切的選擇。
表格一:德國建築高等教育體系比較:Universität vs. Fachhochschule
頂尖學府巡禮:德國TU9聯盟與重點建築院校特色分析
在德國眾多的建築院校中,由九所頂尖理工大學組成的「TU9聯盟」無疑是最受矚目的群體 。然而,與許多國家學生普遍追逐綜合排名的邏輯不同,在德國選擇建築學校,更強調專業領域的「最佳匹配 (Best Fit)」。每一所頂尖學府都在建築領域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與專業側重,形成了一幅「各有所長」的精彩圖景。
慕尼黑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TUM): 作為德國綜合聲譽最高的理工大學之一,其建築學專業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也常年位居德國榜首 。TUM的教學體系偏向培養實踐性建築師,課程設置全面,涵蓋設計、結構、物理、歷史等多個方面,但申請難度極大,對學生成績和作品集要求非常嚴格 。
柏林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TU Berlin): 地處首都柏林的巨大優勢使其國際化程度極高。柏林擁有超過770家建築師事務所,為學生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實習與就業機會 。對於希望在求學期間就與業界建立緊密聯繫的學生而言,TU Berlin是絕佳的平台。
亞琛工業大學 (RWTH Aachen University): 這是一所傳統的理工巨頭,其建築學院的規模在德國首屈一指。亞琛的教學重點非常明確,即建築技術與構造。其課程中,與技術和構造相關的學分遠遠超過設計模塊,因此特別適合那些立志成為建築技術專家的學生 。
斯圖加特大學 (Universität Stuttgart): 該校的建築教育以緊跟國際前沿潮流而著稱,風格上更向英美教育靠攏。其在計算機參數化設計、數位建造和機器人製造等領域的研究實力位居全德之首。這得益於其地處保時捷、奔馳、博世等高科技製造業中心的獨特地理位置,為前沿的跨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持 。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KIT): 這所精英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所建築學校,因此建築學有著深厚的底蘊 。KIT的教學以設計工作室為核心,由教授親自指導,強調將科學基礎知識與方法論技能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
這種高度專業化和差異化的教育格局揭示出,德國的建築教育與其所在城市的產業生態系統已實現了高度融合。斯圖加特的數位化優勢離不開周邊的精密製造業,柏林的吸引力則源於其作為創意之都的地位。大學的教學研究方向深受地方經濟與文化需求的影響,這使得學生的學術訓練能夠與職業發展無縫銜接。選擇一所德國大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選擇一個特定的產業網絡與實踐平台。
課程核心的再定義:永續性、數位化與社會責任的融入
面對21世紀全球性的氣候變遷、資源枯竭與社會變革挑戰,當代德國建築教育正在積極地對其課程核心進行再定義。三大主題——「永續性 (Sustainability)」、「數位化 (Digitalization)」與「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已不再是選修的點綴,而是被深度整合進核心課程,成為培養現代建築師的必修內容。
「永續性」已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課程普遍強調氣候友好、資源節約的建築方法 。具體內容涵蓋了永續建築材料的選擇、建築物理(以實現節能為目標)、建築生命週期評估 (LCA)、以及如德國永續建築委員會 (DGNB) 的綠色建築認證體系等專業知識 。在「數位化」方面,教學重點是先進數位規劃工具的應用,特別是能夠整合建築全生命週期資訊的「建築資訊模型 (BIM)」,以及人工智慧輔助設計等前沿技術 。而在「社會責任」層面,課程則引導學生關注建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例如研究公共建築中的使用者行為、空間的社會學意義、社會住宅的歷史與政策,以及如何透過改造再利用現有建築來實現都市更新等 。
以英戈爾施塔特應用科技大學 (Technische Hochschule Ingolstadt) 的建築學士課程為例,其課程模塊清晰地劃分了永續建築材料、建築物理、BIM工具、都市計畫與空間社會學等內容,並為高年級學生提供了「永續建築」和「社會學」的專業深化方向 。同樣,斯圖加特大學著名的「整合都市主義與永續設計 (IUSD)」碩士項目,則完全聚焦於為全球城市面臨的複雜問題提供跨學科的永續解決方案 。這種課程設置的轉變,實質上是包浩斯核心精神在當代的演化。包浩斯的社會使命是解決其時代的問題——工業化帶來的住房短缺;而當代德國建築教育的社會使命,則是應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危機——生態與環境問題。學習綠色建築與循環經濟,正是當代建築師踐行包浩斯社會責任的具體方式。
從學生到執業建築師:德國建築師資格認證之路
在德國,從建築系畢業並不意味著能立即以「建築師」的身份執業。這是一個受到嚴格法律規範的過程,旨在確保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與公共責任感。「建築師 (Architekt)」以及相關的「室內建築師 (Innenarchitekt)」、「景觀建築師 (Landschaftsarchitekt)」等頭銜,均是受各聯邦州法律保護的專業稱謂 。唯有在各聯邦州設立的「建築師協會 (Architektenkammer)」註冊登記的人,才有權使用這些頭銜,並獨立簽署、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建築文件 。
要成功註冊,申請人必須滿足兩大核心要求:「學術資格」與「實務經驗」的結合。在學術資格方面,通常要求申請人完成至少四年的建築專業學術訓練 。在完成學業後,更為關鍵的一步是積累實務經驗。法律規定,畢業生必須在一名已註冊的建築師指導下,從事至少兩年的全職專業實踐,全面接觸設計、專案管理、施工等各個環節 。部分州,如薩爾蘭州,甚至要求三年的實踐經驗 。完成實踐期後,申請人需向所在州的建築師協會提交包括學位證書、實踐證明、個人簡歷、無犯罪記錄等在內的全套文件。審核過程通常由一個獨立的專業評審委員會負責,部分州還可能要求申請人參加額外的考試或面試 。成功註冊後,建築師還需履行持續專業發展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的義務,以確保其知識與技能與時俱進 。
這套嚴謹的註冊制度,可以被視為包浩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核心原則的國家法律化體現。法律強制規定,僅有學位或僅有經驗都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師,必須將兩者結合,這正是包浩斯教育革命的最終目標。它將一種前衛的教育理想,轉化為了整個行業的准入標準。同時,「建築師」頭銜之所以受到如此嚴格的法律保護,其首要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和公眾利益 。這反映了德國社會對建築專業公共屬性的高度重視,認為建築並非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一項對公共安全、福祉與環境產生深遠影響的社會事業。這種對建築師崇高社會責任的強調,與包浩斯試圖透過設計改善大眾生活、承擔社會使命的初衷,在精神層面一脈相承。
結論:百年迴響——包浩斯精神在今日德國教育中的新生命
回溯百年,始於威瑪的那場設計革命,其影響力遠未被時間塵封。影片中所展現的包浩斯,其核心精神——跨學科的整合、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強烈的社會目的性、以及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並未成為博物館中的靜態陳列品,反而在當代德國建築教育的各個層面,以新的形式煥發出勃勃生機。
今日德國建築教育的整體圖景,正是包浩斯精神在不同維度上的現代轉譯。包浩斯「從做中學」的實驗精神,在應用科技大學 (Fachhochschule) 的實踐導向教學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制化傳承;其「承擔社會責任」的崇高使命,從解決工業化時代的住房問題,演化為今日以「永續性」為核心,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的設計策略;其「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偉大理想,在建築資訊模型 (BIM) 等數位化工具的輔助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設計」高度;而其「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根本哲學,則被莊嚴地固化在「學位加實踐」的國家建築師註冊法規之中。因此,要真正理解今日德國建築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就必須回溯
到百年前那場偉大的教育實驗。因為它的迴響,至今仍在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建築領域中持續震盪,塑造著我們共同的建成環境與未來。
引用的著作
1. 包浩斯風格與代表人物:影響現代藝術與設計的先驅 - Dans Le Gris, https://danslegris.com/zh/blogs/journal/bauhaus-movement-how-it-revolutionized-art-and-design 2. 建築與藝術設計史上影響深遠的<包浩斯> 是甚麼? - by Peggy -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會, https://sunreader1309.pixnet.net/blog/post/556949182 3. 藝術設計史上不朽的精神, 影響後世深遠的「包浩斯」百年紀念 - FLiPER - 生活藝文誌, https://flipermag.com/2019/04/17/bauhaus/ 4. 包浩斯百年與她所啟發的世界「向實驗學習」重現設計教育現場 - 實構築, https://archi-tec.com.tw/2019/03/%E5%8C%85%E6%B5%A9%E6%96%AF%E7%99%BE%E5%B9%B4%E8%88%87%E5%A5%B9%E6%89%80%E5%95%9F%E7%99%BC%E7%9A%84%E4%B8%96%E7%95%8C%E3%80%8C%E5%90%91%E5%AF%A6%E9%A9%97%E5%AD%B8%E7%BF%92%E3%80%8D%E9%87%8D%E7%8F%BE/ 5. 包浩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维基百科 -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85%E6%B5%A9%E6%96%AF 6. www.learnarch.eu, https://www.learnarch.eu/the-bauhaus-school-and-the-importance-of-play-in-architecture/#:~:text=Another%20key%20aspect%20of%20the,experimentation%20and%20trial%20and%20error. 7. Thinking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uhaus and Computational Design Education, http://ijcua.com/ijcua/article/view/136/307 8. A Study Guide to the Bauhaus - Google Arts & Culture,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story/a-study-guide-to-the-bauhaus-stiftung-bauhaus-dessau/jQVxFU2WA-yZJw?hl=en 9. 包浩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85%E8%B1%AA%E6%96%AF 10. Open Your Eyes - Articles - bauhaus imaginista, https://www.bauhaus-imaginista.org/articles/1703/open-your-eyes 11. 「向實驗學習」包浩斯精神與她的百年影響| 生活美學 - 米築, https://www.maisonbest.com.tw/deco2/109 1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Hochschule and a Universität? : r/germany -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germany/comments/1jmipe3/what_are_the_differences_between_a_hochschule_and/ 13. The 3 Types of University in Germany: A guide 2025, https://www.mygermanuniversity.com/articles/university-types-in-germany 14. Fachhochschule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chhochschule 15.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UAS) in Germany - MyGermanUniversity, https://www.mygermanuniversity.com/articles/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in-germany-uas 16. 各國建築師證照取得說明, http://annahasabook.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17.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iversität and Hochschule in Germany? - Quora,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Universit%C3%A4t-and-Hochschule-in-Germany 18. 2022德国建筑专业最好的大学排名- 壹壹移动站 - 艺术留学, https://www.yiyiarts.net/news/8679.html 19. 德国最好的建筑类大学排名 - 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eol.cn/liuxue/deguo/ys20240520470985.html 20. 2024年QS全球建築學院前100名榜單公布!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院蟬聯第一!, https://archbooks.com.tw/2024-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of-architecture/ 21. 建筑专业去欧洲留学选择哪些院校?-斯芬克, https://www.sfkedu.com/news/8708.html 22. 德国大学择校攻略——建筑系 - 网易,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58T7KG0538N8JG.html 23. 2023德国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 - 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eol.cn/liuxue/qita/qt20230522156699.html 24. Architecture degree programme with a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https://www.thi.de/en/faculties/sustainable-infrastructure/degree-programmes/architecture-beng/ 25.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ND HOUSING - Umweltbundesamt, 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sites/default/files/medien/publikation/long/3953.pdf 26. 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 | DGNB, https://www.dgnb.de/en/ 27. Social and Affordable Housing in Germany: Retrospective and New Challenge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7662542_Social_and_Affordable_Housing_in_Germany_Retrospective_and_New_Challenges 28. CIEE 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Program in Berlin, Germany - Education Abroad -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https://myedabroad.colostate.edu/index.cfm?FuseAction=Programs.ViewProgram&Program_ID=11925 29. Students 2023 | M.Sc. Integrated Urbanism & Sustainable Design (IUSD) |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https://www.iusd.uni-stuttgart.de/people/students-2023/ 30. Students 2024 | M.Sc. Integrated Urbanism & Sustainable Design (IUSD) |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https://www.iusd.uni-stuttgart.de/people/students-2024/ 31. Registering with the Chamber of Architects - Berlin International, https://www.berlin-international.de/en/magazine/blog/registering-with-the-chamber-of-architects/ 32. Regulation – Federal Chamber of German Architects, https://en.bak.de/regulation/ 33. Germany - Architects' Council of Europe, https://ace-cae.eu/countries/germany/ 34. Registering with the List of Architects (Architektenliste) - Verwaltung Bund, https://verwaltung.bund.de/leistungsverzeichnis/EN/leistung/99140001060000/herausgeber/BW-1297/region/08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