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桂冠得主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以其深刻的社會關懷及對建築本質的重新定義,備受推崇。他批判二十世紀現代化都市中,集合住宅雖拉近物理距離卻加劇人際疏離的弔詭現象。其作品,諸如廣島市西消防署,藉由通透性設計,消解公私領域的僵硬壁壘,旨在促發居民自發的社會互動,重建「看得見的關係」。山本理顯的建築哲學,不僅是對空間美學的探索,更是對恢復社群紐帶、為日常注入尊嚴的嚴肅倡議,為冰冷的城市結構尋找溫暖的解答。
2024普立茲克桂冠的山本理顯,如何用「看得見的關係」對抗都會疏離,重塑建築的社會性靈魂與公共價值
空間即社群:普立茲克桂冠得主的建築革命
甫獲2024年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榮銜的
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其超過半世紀的實踐,宛若一場針對現代社會疏離感的溫柔革命。評審團主席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讚譽他「細膩地模糊公私界線」,進而促成社群的茁壯,為尋常日子賦予不凡的尊嚴。山本理顯的核心關懷,始終圍繞著如何運用建築力量,抵禦因隱私權過度伸張而導致的社會關係斷裂。他主張,建築的使命在於創造一個如同共和國般的共享空間,讓人們在尊重個體自由的同時,能夠彼此扶持,重新鏈結因現代化而變得若有似無的社群紐帶,擲地有聲。
橫濱胎動:一位建築哲人的思想源起
1945年,山本理顯生於北京,旋即在日本橫濱的戰後廢墟中成長,這段經歷成為其建築思想的濫觴。他自陳,母親經營的藥局,正門一側是家庭,另一側是社區,他則坐於兩者之間的門檻上。此種童年觀察,讓他對住宅的本質產生了追本溯源的深刻探問。他遍覽古今中外的居住形式,從中體悟到,居所從來無法孤立存在,必定歸屬於一個更大的村莊或社群脈絡。這份洞察,讓他對二十世紀都市住宅所孳生的異化現象,提出強而有力的批判,並畢生致力於探尋能夠促進鄰里間真誠互動的建築語彙,避免人際關係的凋敝。
現代孤島:對集合住宅異化現象的批判
山本理顯的論述,精準地剖析了現代都市生活的一大矛盾:人們比鄰而居於高聳的公寓大廈之中,物理上的距離空前接近,心靈上的連結卻空前遙遠,彼此形同陌路。這種「親近卻無連結」的居住型態,在二十世紀後的全球主要城市中,竟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常態。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家庭雖為社會的基本單元,但家庭本身亦需仰賴更廣泛社群的庇護方能存續。然而,現代化的浪潮,卻使得這個扮演保護傘角色的社群變得面目模糊,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網絡隨之崩解,這是他建築實踐亟欲撥亂反正的核心課題,振聾發聵。
透明的邀約:用建築實踐社群理想
為了化解現代住宅的困境,山本理顯在其設計中,提出具體的空間解方。他透過極具巧思的模組化簡約設計,打開了建築的封閉性,讓內部活動對外部世界敞開。例如,知名的廣島市西消防署(Hiroshima
Nishi Fire
Station),便以大面積的玻璃帷幕,讓消防員的日常訓練與工作情景,成為街道景觀的一部分,藉此建立市民的信賴感。而在保田窪第一團地(Hotakubo
Housing)或韓國的板橋ハウジング(Pangyo
Housing)等集合住宅項目中,他設置了共享的露台、透明的工作室或面向公共廊道的空間,誘發居民間不期而遇的交流,重新溶解公與私那條僵化的界線。
村莊的庇護:住宅歸屬感的再思考
山本理顯的建築哲學,植根於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住宅,永遠存在於村莊之內。」無論聚落規模大小,居所都無法脫離其所屬的社群而獨立言說。他認為,家庭在傳統社會中,是在整個社群的羽翼下獲得安穩與庇護。然而,二十世紀以降的現代化進程,將這種緊密的依存關係,簡化為以個人隱私為最高圭臬的居住商品。這種轉變,使得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難以為繼。因此,他的設計思考,總是先於結構本身,優先考量建築所服務的社群類型,試圖藉由空間的重塑,喚回那份已然失落的、安身立命的歸屬感。
迷途的現代性:日本都市計畫的歷史反思
回望歷史,山本理顯對於日本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都市發展路徑,抱持著深刻的省思與批判。他直言,當時日本社會幾乎全盤接受了歐美的生活方式與都市模型,特別是那種以汽車為絕對中心的城鎮規劃思維,可謂是邯鄲學步。這種規劃邏輯,摧毀了許多承載傳統生活方式的街道紋理,也連帶斬斷了根植於巷弄間的人際網絡。人們曾長期誤信,世界將圍繞著汽車運轉,直到近年才幡然悔悟此為謬誤。然而,為時已晚的覺醒,讓當下的城市設計者們,對於如何建構一個無車或少車的友善城鎮,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與棘手。
新建築系統的黎明:重建社會紐帶的未來
面對過往的錯誤,山本理顯堅定地主張,建築的未來,絕非僅僅是交通工具的能源轉換,例如從汽油車換成電動車,或是單純鼓勵步行所能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城鎮的發展模式與空間組織。他疾呼,我們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建築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目標,應是修復斷裂的社群關係,重建社會的凝聚力。這意味著,建築師的職責,在於精心設計那些能夠促進共享、鼓勵互見的環境,讓日常生活的軌跡與彼此的關照,再度交織成一張綿密而強韌的社會安全網,使生命得以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