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夫妻檔:艾莉森與彼得·史密森(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
艾莉森·瑪格麗特·史密森(Alison Margaret Smithson,1928年6月22日-1993年8月14日)
彼得·丹納姆·史密森(Peter Denham Smithson,1923年9月18日-2003年3月3日)
簡介
艾莉森與彼得·史密森是一對英國建築師夫妻,以共組建築事務所聞名。他們是新粗獷主義(New Brutalism)的倡導者之一,尤其在建築與都市理論層面影響深遠。二人從1950年代起發表多項具實驗性與社會關懷的作品,強調結構露出、材料真實與建築的社會責任,並自詡「粗獷主義是一種準則,而非僅僅風格」。
早年與教育
彼得出生於達勒姆郡斯托克頓,艾莉森則生於約克郡謝菲爾德。兩人於紐卡斯爾的杜倫大學金斯學院就讀建築學,彼得於1939–48年間在該校攻讀建築並兼修都市規劃,其學業因二戰中於印度與緬甸服役而中斷。艾莉森於1944–49年間完成建築學位。1949年,他們在校相識並結婚,同年同入倫敦縣議會建築部擔任臨時技術助理,1950年正式合組事務所。
新粗野主義理念
1950年代初,史密森夫婦反對當時CIAM高現代主義的「純形態」至上,主張建築應「回應現實」,暴露結構與機電管線,保留粗獷質感,以契合使用者與場域脈絡。艾莉森形容建築為「賦形行為」,必須「邀請使用者以其無形的使用意義入構」。他們參與Team X,並在1953年發表一系列批判CIAM的論文。
代表作品
-
史密登高中(Smithdon High School,1954,諾福克):他們處女作,結合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語彙與粗獷材質處理,外露結構與服務管線。
-
理想家園展(House of the Future,1956):在倫敦理想家居展中發表,探討未來住宅的流動性與工業化。
-
金巷競圖(Golden Lane Estate,1952):首提「空中街道(streets in the sky)」概念,分離人車交通。
-
羅賓漢花園(Robin Hood Gardens,1969–72,東倫敦):採長板塊式組合住宅,內設空中連廊,旨在重塑社區互動,後為英國建築博物館典藏。
-
牛津聖希爾達書院園林樓(Garden Building, St Hilda's College,1968)
-
巴斯大學建築學院(Bath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1988)
都市與社會關懷
史密森夫婦深信建築與都市規劃不可分割,他們以設計「街道的延伸」來強化社區連結,並主張住戶應參與空間生成。彼得曾多年於ILAUD工作坊與義大利建築師吉安卡洛·德·卡洛合作,將參與式規劃思想推廣至歐洲各地。
出版與教學
兩人積極出版論文與評論,著有多篇新粗野主義理論文章。艾莉森於1966年發表小說《少女心像》(A Portrait of the Female Mind as a Young Girl),探索女性心理與空間經驗。彼得則為建築評論家,同時於大學任教至1990年代,並於英國建築學會與獨立集團(Independent Group)活躍。
晚年與遺產
艾莉森於1993年去世,彼得於2003年辭世。儘管實作量不大,但史密森夫婦因其理論深度與實驗性設計,奠定英國戰後建築與都市思潮的重要地位。許多研究機構與建築典藏今日仍保留他們的手稿與模型,以彰顯其「粗野主義是一種準則」的建築先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