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藝術史學家:魯道夫·維特考佛 Rudolf Wittkower
魯道夫·維特考佛(Rudolf Wittkower,1901年6月22日-1971年10月11日)
簡介
魯道夫·維特考佛是英國藝術史學家,專精於義大利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與建築。他以嚴謹的跨學科研究著稱,尤其擅長將音樂、數學與建築理論相互對話,其代表作《人文主義時代的建築原理》對帕拉第奧比例學說的闡述影響深遠。
早年與教育
維特考佛生於德國柏林,父親亨利·維特考佛(Henry Wittkower)為英國人,母親葛特魯德·安斯巴赫(Gertrude Ansbach)為德國人,家中共有數名兄弟姊妹。1920年代,他先後在柏林大學與慕尼黑大學修習藝術史,並於193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流亡與英國時期
1933年,由於納粹政權迫害,維特考佛攜妻瑪格特·霍爾茲曼(Margot Holzmann)移居倫敦。1934年起,他受聘於倫敦大學瓦堡學院(Warburg Institute),長期從事義大利藝術與建築研究。1949年,他獲委任為倫敦大學學院斯雷德美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達寧·勞倫斯(Durning‑Lawrence)教授,影響一代英國建築與藝術史學生。
美國學術生涯
1956年,維特考佛受邀赴美,在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任教,並於1959–1969年間擔任系主任。他的課程與著述,推動英美世界對義大利古典與巴洛克建築的新認識。
主要著作
-
《人文主義時代的建築原理》(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1949)
深入分析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如何依據當代音樂和諧比例,構築建築空間尺度,並討論其古典數學源流。 -
《貝爾尼尼傳》(Bernini: The Sculptor of the Roman Baroque, 1955)
-
《米開朗基羅:建築篇》(Michelangelo: Architecture, 多版)
-
《哥德vs古典:十七世紀義大利的建築計畫》(Gothic vs. Classic, Architectural Projects in Seventeenth‑Century Italy, 1973)
學術貢獻與榮譽
維特考佛開創將音樂理論(諧波比例)與建築空間結合之先河,儘管後世對其比例學說有異議,其啟發式的跨領域方法仍廣受肯定。195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1年入選美國哲學學會;1975年因《哥德vs古典》一書追頒愛麗絲·戴維斯·希區考克獎(Alice Davis Hitchcock Award)。
私生活與逝世
維特考佛一生與夫人瑪格特共育一子,晚年兼顧教學與研究,於1971年10月11日在紐約逝世,享年70歲。其學術遺產由多部手稿與書信保存在哥倫比亞大學及瓦堡學院圖書館,持續啟發後學。